•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市场
  • 5:市场
  • 6:评论
  • 7:信息披露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深圳当代艺术市场集中暴发 瞄准本地年轻藏家
  • 上海达利两展撞车 版权之争背后的“国际官司”
  • 围城里的“上海艺术周”
  •  
    2015年9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深圳当代艺术市场集中暴发 瞄准本地年轻藏家
    上海达利两展撞车 版权之争背后的“国际官司”
    围城里的“上海艺术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深圳当代艺术市场集中暴发 瞄准本地年轻藏家
    2015-09-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曹原 ○编辑 陈羽

      

      在素有“文化沙漠”之称的深圳,当代艺术却成为今年上半年的城中热事。前海自贸区的崭露头角;e当代美术馆、天米艺术空间、鳌湖艺术馆、盒子艺术空间等艺术空间的纷纷成立;就连成功举办两年的“艺术深圳”也决定转型,由综合性艺术博览会转型为当代艺术博览会,使深圳的当代艺术在上半年呈现暴发式生长态势。

      在市场环境并不乐观的背景下,深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艺术深圳”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挑战当代艺术?记者专访了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副总、“艺术深圳”执行总监李景云。

      

      顺应市场需求的决然转型

      “艺术深圳”是颇负盛名的深圳文博会的系列展之一。作为深圳的老牌博览会,文博会十多年积累了一大批忠诚的参展商,对于“艺术深圳”来说,过去类似捆绑销售的招展方式相当轻松,凡在文博会上参展的展商,同样要求参展“艺术深圳”。

      李景云告诉记者,依托于文博会的大平台,过去“当代艺术+经典艺术+艺术衍生品”的模式并非不适合深圳,相反,“我们在传统模式里有优势,因为有文博会这个平台一直在做传统和经典,做得非常不错,我们是中国最大的俄罗斯艺术推广平台。”

      尽管如此,对于李景云及她的团队来说,转型当代却并不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在我们去上海、北京等地招展的过程中,感觉市场的氛围和需求都在往当代艺术上转。”

      放弃先天优势而选择挑战当代,招展成了最大的压力。“当我们定位纯粹的当代艺术以后,过去很多画廊都要给他们退展位费。”李景云表示,这不仅是压力,也的确需要勇气,“虽然大家都对深圳很期待很看好,但是总觉得好像深圳在当代艺术中有点在夹缝生存的感觉。”

      最初的半个月,画廊的邀请可谓极其艰难,但随着优质画廊进入的越来越多,“羊群效应”逐渐显现。在“2015艺术深圳”的展商名单上,可以看到唐人、五五、千高原、美术文献等一批参加过巴塞尔的著名画廊。

      

      将当代艺术从学术拉进市场

      事实上,深圳的当代艺术发声大大早于人们的认知,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当代艺术刚刚在国外获得认可的时候,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就作为最早引入当代艺术的官方美术馆,开始了对当代艺术的展示、收藏和研究。直至今日,深圳的当代艺术区、画廊或许起起落落,但美术馆中的当代艺术活动却不曾中断。

      新晋画廊的纷纷开幕,以及“艺术深圳”转型当代,或许能将深圳的当代艺术从学术的殿堂拉到市场中来。一个城市的当代艺术发展,不能仅靠学术来推动,学术与商业应该相得益彰,而过去,商业性的当代艺术显然在深圳这个城市是缺席的。

      “因为过去我们做综合性的博览会,接触的都是传统的藏家,这次接触了大量的当代艺术藏家,发现非常有实力。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深圳本地的企业明星。据说香港巴塞尔的成绩,深圳藏家出了很大的力。”李景云表示:“今年有大量的画廊像雨后春笋般成立,带来的作品不错,很多画廊都是由藏家开办的,他们收藏的作品都挺重要。”

      李景云透露,在新开的很多画廊背后,主人除了原本做艺术品经营的外,大多为金融、珠宝、时尚、服装、设计等各行各业的人士。从目前“2015艺术深圳”的门票预售和VIP日中也能看出,深圳的藏家“非常活跃,特别是金融领域和设计领域的。”

      “对于上海和北京这样已经成熟的市场来说,经济环境或许会带来峰谷之说,但对于本来就是刚起步的深圳,今年的聚集反倒感觉深圳的市场还蛮活跃的。”除了民间的艺术空间集中生长,全国最大的当代艺术馆——深圳当代艺术馆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六万多平方米的空间,在全国官方当代艺术馆里面应该是最大的,所以感觉整个深圳都在往当代艺术转变。”李景云称。

      

      借助香港 发掘本地

      “艺术深圳”的转型,或者说整个深圳浓厚的当代艺术氛围的出现,香港是避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深圳无论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都与香港密不可分,在文化艺术上亦如此。不少业内人士看好深圳当代艺术市场,也和对香港艺术市场的良好预期有关,香港巴塞尔更是拉高了这一预期。

      李景云在这方面也有过详尽的考虑,“最初考虑过深圳到底该怎么做,做岭南肯定做不过广州,做传统也做不过北方,我们就想做成和香港巴塞尔差异化,展期尽量相同,甚至做成平行展,巴塞尔毕竟80%都是国外的展商,整个标准和要求都是按照欧美的标准参展,我们可能慢慢借助深圳的地理优势,在展商结构上和巴塞尔做成互补,比如80%是中国优秀的画廊,20%是国际的优秀画廊。这样参展成本和观展成本也比在香港低很多。”

      另一方面,李景云坦言,可以借东风,但自己却并没有想要分食香港市场。深圳本地市场基数很大,与北京上海相比,更年轻化。“要是能把深圳本地这么大基数的市场和藏家培育出来,特别是本地的年轻藏家,就够了。”

      由于深圳会展中心的排期困难,第一次转型的“艺术深圳”在9月17日开幕,赶在了艺术界忙碌的“艺博会时间”。“在国内的一些展会上,主力成交的价格也是以10万以下居多。这次参展画廊也带来了曾梵志和罗中立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艺博会,藏家群体可能还需要慢慢培养,带的作品太贵,成交不会很好,我们只想给第一次来的画廊带来一些实际的盈利,也让他们接触到一些的新的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