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市场
  • 5:市场
  • 6:评论
  • 7:信息披露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深圳当代艺术市场集中暴发 瞄准本地年轻藏家
  • 上海达利两展撞车 版权之争背后的“国际官司”
  • 围城里的“上海艺术周”
  •  
    2015年9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深圳当代艺术市场集中暴发 瞄准本地年轻藏家
    上海达利两展撞车 版权之争背后的“国际官司”
    围城里的“上海艺术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达利两展撞车 版权之争背后的“国际官司”
    2015-09-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陈晓红 ○编辑 陈羽

      

      去年莫奈展在上海大获成功的盛况大家记忆犹新;而今年上海的展览也很热闹,但国际大师的展览却意外撞车,不仅如此,莫奈展的合作伙伴上海天协文化发展公司与K11这次却成了竞争对手。前者率先于本月26号在上海外滩18号推出“疯狂达利艺术大展”,后者则将在11月推出主题为“跨界鬼才达利”的展览。对手过招时,话题的焦点竟出现了达利作品的版权归属以及随之而来的真伪之辩。记者调查后发现,达利作品的版权不仅涉及展览市场,也涉及收藏市场,对有意介入艺术品市场或特展领域的投资者,无疑是值得关注的典型案例。

      大展撞车:

      合作伙伴成对手

      说起达利这位上世纪名闻遐迩的艺术家,人们立刻会联想到他留着两道飞檐胡子、双目圆瞪的怪异形象。而他的作品,因其超乎现实的想象,而让观众经久不忘。前不久,“疯狂达利艺术大展”的第一件展品《高贵的时间》空运到沪,主办方为此在外滩18号举行了开箱仪式。这件高1.54米的雕塑,融化的时钟形似王冠,彰显时间的尊贵;时钟倚附着刚发芽的树枝,以此象征新生;盘根错节的树干象征了新的生活;树干根部牢牢抓住地下的岩石,象征根生大地、屹立不倒;作品中沉思的天使和优雅的裸体女人则是达利的鲜明标志,也突出了“人类受时间掌控”这一主题,充分展现了大师的艺术水准。

      达利的知名度和艺术成就举世瞩目,就算连续做两个大展,对市场来说也不为过。然而出人意料的却是,两展撞车竟引出了版权之争。K11的西班牙合作方达利基金会负责人称,“疯狂达利艺术大展”上呈现的那些达利的雕塑作品,只是“有版权的工艺复制品”,舆论一片哗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这是个“国际官司”,背后是天协公司的合作方瑞士施特安顿基金会与K11的合作方西班牙达利基金会的对垒。

      版权之争:

      两大基金会的爱恨情仇

      达利基金会是在达利去世前成立,与瑞士施特安顿基金会均为民营机构。不同的是,由于达利没有财产继承人,基金会得到西班牙政府的授权处理达利身后的遗产及知识产权。不过,瑞士施特安顿基金会所收藏的作品是达利生前做出的版权授权决定,并不在达利基金会管理遗产的授权范围之内。达利基金会和施特安顿基金也有过蜜月期。1990年代初,他们曾联手在日本东京举办了达利艺术大展。当时达利基金会提供了20幅达利油画,施特安顿基金会则提供了达利雕塑和其他作品。

      为了澄清版权问题,在前不久“疯狂达利艺术大展”举行的开箱仪式上,年逾八旬的瑞士施特安顿基金会主席班纳米诺·莱威(Beniamino Levi)专程来到中国。莱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表示,2014年4月7日,意大利佛罗伦萨法院对西班牙达利基金会提出的诉讼请求做出了判决,确认施特安顿基金会与IAR公司持有达利作品的版权,此后的二审法院也维持了原判。今年7月17日,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托雷农齐亚塔法院做出判决:“基于艺术作品真迹的最现代的艺术观念,由IAR制作的达利作品是达利真迹,”从而,驳回了达利基金会提出的所有主张。

      其实,达利作品的版权问题不仅限于展览市场。以中国艺术市场而言,早在1990年代达利的版画就受到中国买家的追捧,但相当多的作品来源不明,让不少中国买家和画廊吃了苦头,也凸显了达利作品版权的混乱。进入新世纪之后,人们开始追捧西方大师的雕塑作品,达利那些充满想象力的雕塑自然吸引了中国买家的眼球,但版权问题再度让那些没有经验的新买家大呼头疼。

      为此,记者在今年佳士得上海春拍前就版权认定的话题专门采访了佳士得来自伦敦的专家,他们的做法就是要求委托人送拍达利的雕塑作品,必须有世界公认的权威达利专家罗伯特与尼古拉斯父子开具的鉴定证书。就在这场拍卖会上,一件达利雕塑《时间之舞》,以267万元成交,而雕塑就来自施特安顿基金会,并附有罗伯特、尼古拉斯开具的鉴定证书。据悉,另两家国际拍卖行苏富比和邦瀚斯,对于达利的雕塑作品也有同样的要求。莱威表示,这次参加“疯狂达利艺术大展”的雕塑作品,都有同样的鉴定证书。

      创立特展品牌:

      莱威的收藏之路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施特安顿基金会的生存之道。现年87岁的基金会主席班纳米诺·莱威,向达利购买并请达利再多创作一些雕塑,开启了收藏达利雕塑之路。他和达利在青铜雕塑创作方面紧密合作,他本人也成为达利青铜雕塑的专家,出版了一本关于达利雕塑收藏的专著。

      班纳米诺·莱威想创立一个达利作品的展览品牌。施特安顿基金会创立后他的梦想得以实现。该基金会不仅拥有丰富的达利艺术的藏品,而且在过去25年里在全球共举办了80多次达利特展,吸引了超过1000万人次的观众,许多国家的政要、显贵都参观过该基金会举办的达利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为该基金会在法国举办的达利展撰写过图录引言。与此同时,随着达利作品身价暴涨,基金会也不时拿出藏品委托佳士得等国际拍卖行拍卖,分享现代艺术作品价格高涨所带来的巨额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