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财富故事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莫非这些上市公司把重组当过家家?
  • “零利率”陷阱
  • 市场支持创新怎么蜕化成了恶炒题材
  • 该是由人大为房地产税专门立法的时候了
  • 寄望中冶五矿战略重组成央企整合典范
  •  
    2015年12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莫非这些上市公司把重组当过家家?
    “零利率”陷阱
    市场支持创新怎么蜕化成了恶炒题材
    该是由人大为房地产税专门立法的时候了
    寄望中冶五矿战略重组成央企整合典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市场支持创新怎么蜕化成了恶炒题材
    2015-12-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熊锦秋

      

      我国石墨烯材料还远未到商用阶段,但石墨烯却已成了当下A股一个非常热的炒作题材。股市歪炒石墨烯概念,凸显我国资本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致命伤。

      纯正的石墨烯,是指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材料,具有超低电阻率、高热导率、高强度等优良性质,但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石墨烯制备技术,单层或少层数石墨烯产品,还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一些上市公司声称将建立年产千吨级石墨烯生产线或将建立年产百万平方米级石墨烯薄膜生产线,有专家认为这些产品只能叫类石墨烯产品,比如多层的石墨烯粉体可以量产,但却没有石墨烯的优良性质,两者本不是同一个概念。

      为引导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国家工信部等三部门上月发布《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石墨烯材料批量化生产和应用尚未完全实现,还存在技术转化能力弱等问题,需引导骨干企业携手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开发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采取“一条龙”模式构建完善产业链,推进石墨烯首批次产业化应用。

      由此看来,当前有些上市公司声称涉足石墨烯,只不过是为了制造炒作噱头而已,而有些上市公司主动澄清不涉及石墨烯,却也被市场不断炒作;炒来炒去,把资源引导到一些类石墨烯产品生产上,而这些并非高性能石墨烯产品,材料性能很一般、生产成本却不低。

      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资本市场是支持创新的重要平台,成熟资本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既能为创新提供价格发现和融资供给,也能提供成本补偿和风险分担。再清楚不过,要将沪深A股市场打造成为支持创新的重要平台,关键是要发挥上市公司融资管道功能,发挥资本投资人为追求投资收益而对上市公司产生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构建以上市公司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如此创新者可获得资本、而资本也可获得相应回报,大幅提高创新效率。

      以这样的要求论,当前A股市场支持创新的功能还远没有发挥到位。其缘由在于,实现创新突破非常艰难,一些关键性创新甚至是世界性难题,需要漫长的技术攻关,然而由于A股市场的浮躁及监管滞后,让一些上市公司把涉足石墨烯等作为“做局”机会,引发股价大幅波动,一些做手从中收获暴利,上市公司市值也可由此暴涨。

      资本市场的资源也毕竟有限,市场歪炒石墨烯概念,将社会资源误导到没有支持意义的领域,让一些虚假创新者或者 “股票做手”获得财富奖赏,而真正的创新者却可能难以获得资本支持或财富奖赏。

      为将资本市场打造成为支持创新的重要平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首先,依法严查市场操纵行为。目前A股市场陷入极其庸俗的题材概念炒作风,石墨烯、虚拟现实等概念此起彼伏,一些题材概念股名单在媒体大肆传播,需要严查其中的市场操纵行为。笔者以为尤其应严禁媒体散布题材概念股名单,这或许就是市场操纵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尽快推行注册制。目前资本市场优秀投资标的并不多,大量财富只能围着有限标的炒作。尽快推行注册制,能让更多拥有大量专利和知识产权、大量创新人才、极具创新精神的公司上市,让它们也能分享资本市场阳光普照,得到资本市场的鼎力支持,尽快发展壮大。

      其三,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知识产权证券化,也即企业以知识产权未来产生的资金流为支撑,经过可靠的特设载体(SPV)包装以后发行证券,从资本市场获取企业发展资金。比如1997年1月英国超级摇滚歌星大卫鲍伊(David Bowie)以287首歌曲的未来收益权为担保,在美国发行5500万美元的债券。我国资本市场也应进行这方面探索。

      其四,引导上市公司及时披露知识产权信息。去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发布《关于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和改进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十四条要求“制定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资产信息发布指南,引导企业及时合理披露知识产权信息”;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此还没有要求,恐怕需要补上,以引导上市公司合理披露知识产权信息,市场估值由此才可能更为合理。

      (作者系资深经济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