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殖民时期的移民城市化与人口变迁

2016-05-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梁 捷

——印度漫笔之八

印度大部分人民始终处于艰苦的生存环境里。在五十年间,印度总体死亡率不但未下降,还有所上升,这与乡村经济进一步凋敝有关。印度每隔几年就有一次大饥荒,死亡率始终保持在千分之四十以上。只是出生率上升速度比死亡率上升速度略快,才在总体上实现了人口增长。

人口数量及其变动的统计是经济研究的第一要务,可研究前现代社会人口数量绝非易事。大国因地域广袤、环境复杂,统计不全面,历史人口研究更为困难。我国明清直至现代的人口数量在学界一直争议不休,经过梁方仲、柏金斯、葛剑雄等几代学者的努力,近些年数据才逐渐清晰起来。印度同样如此。莫卧尔王朝时期,东印度公司已意识到人口数据的重要性,开始了印度全境内的人口调查。

现存较早的人口普查数据出现在1852年。东印度公司调查得出,当年印度人口约1.52亿。1871年,已掌管印度全境的英国政府公布最新人口调查结果为2.55亿。按这个数据推算,印度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2.76%,显然太高。人口普查低估的可能性要大于高估的可能性,后来一系列普查也显示1871年的数据比较可靠。所以一般就把1871年的2.55亿作为后续人口研究的基础。

到1921年,印度人口达到3.06亿,五十年间年均增长率0.33%,处于正常甚至偏低状态。对一个政治稳定的国家而言,人口自然增长率应该比之更高。当时的英属印度除了次大陆还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3亿多人分布在如此广阔的区域里,并不显得太拥挤。而那时已有一些英国学者发出印度“人口过多”的警告,现在看来真是了不起的先见之明。

印度大部分人民始终处于艰苦的生存环境里。五十年过去,印度总体死亡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所上升,这与乡村经济进一步凋敝有关。印度每隔几年就有一次大饥荒,死亡率始终保持在千分之四十以上,到了1921年也是如此。只是出生率上升速度比死亡率上升速度略快,所以才在总体上实现了人口增长。

要衡量一个经济体的表现,我们很自然想去看GDP增速,可当时印度不可能有GDP统计。经济史家用了各种手段得到一些初步的估算结果。19世纪后半叶,单看农业和非农业产出,产值确实有一定幅度增加。可如果考虑通胀因素,1895年印度人均GDP与1875年并没什么区别。所以,可以说印度经济是停滞的。遵循阿马蒂亚·森后来的建议,观察印度,还应更多观察直接与百姓切实生活相关的指标。

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另一个发展经济学家偏爱的观测指标是预期寿命。令人惊讶的是,印度人的预期寿命在十九世纪后半叶不增反减。1871年,人均预期寿命不足25岁,而到了1921年,降至不足21岁。从这个角度看,印度人的生活水平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十年里,陷入了严重困境。英殖民者对此应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还有一个指标可能与此直接相关:城市贫民化率。当年每次普查都调查印度城市贫民的比率。结果显示,印度城市贫民比率在半个世纪内从9%上升到了10%,现在许多大型贫民窟在一百年前就已形成了不小的规模。有些学者认为,在那个年代,印度正在发生可称为“去城市化”的变革过程,与今天的“城市化”正好相反。

去城市化现象并不常见,这与英殖民者在印度大城市的进一步扩张权力有关。虽然英国人无意像法国人那样彻底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还是会更多利用本地人来自治,但他们的一些决策还是会打破许多原有的秩序格局,导致一部分人失业。在莫卧尔王朝时期,许多人所从事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与旧有等级秩序有关。当时每个种姓、阶层的劳动分工非常明确,有些工作必须指派特定种姓。英国人打破了维持千百年的劳动分工,有些种姓阶层的人群不得不失业,沦为都市贫民。达卡、巴特那、勒克瑙都是历史名城,可在十九世纪后半期都经历了人口衰退。许多原来在城里有正常工作的人,不得不返回乡村,或勉强寄居在城市边缘的贫民窟里,苦苦挣扎。

不过也有学者估算,这些传统大城市的人口有所衰落,有些小城镇在此期间乘势崛起,主要得益于英殖民者的贸易政策。例如今天属于巴基斯坦的信德地区,直至十九世纪前半期,经济仍不发达。信德一个地区有11个小城镇,总人口12万。但这个地区靠近港口,便于发展国际贸易。在1881年的普查里,这个地区的人口已达23万,几乎翻了一番。

到了十九世纪末,由于殖民者开始大规模修建铁路,连接印度主要城市。随着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以印度次大陆为基地的国际贸易规模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极大增强了英殖民者对城市的控制能力。那些作为政治中心、铁路枢纽、港口城市和产业中心的城市彻底取代了原有的区域政治中心。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加尔各答、孟买、马德拉斯。

这几个城市在十九世纪末一跃而成国际大都市,现在仍是印度最重要的城市。189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加尔各答有70多万人,孟买有80多万人,而马德拉斯不过40多万人口。到1921年,加尔各答与孟买人口都已过百万,马德拉斯人口也取得10%以上的增长率,成为南印度中心。而这段时间印度总人口没有大变化。所以,加尔各答、孟买与马德拉斯的人口增长,应归因于城市化,真正经济发展吸引移民所导致的城市化。

中国人在近代有“下南洋”的传统,印度也有类似情况。中国人移民方向集中在东南亚,而印度人以斐济、南非、毛里求斯以及加勒比海等为目的地,作为签约劳工出海打工。今天的斐济、毛里求斯几乎已是印度化国家,印度人在南非也扎下深厚基础,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初也源于他的南非之行。

不过从人口统计角度来看,海外移民对印度人口的影响并不大。据估计,从十八世纪初到十九世纪初,累计有超过2000万印度人奔赴海外务工。印度人也有强烈的乡土观念,不愿长留国外。有超过1500万人最终回到了国内,只有500余万最终留在了海外。

(作者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任教上海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