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金融组织,都有条件着眼全新的社区金融发展战略,努力弥补这一重要的金融“短板”与蓝海。在法律合规的范畴内,我国互联网社区金融创新可在众筹、合作性金融等方面大胆探索。
□杨 涛
无论是名噪一时的互联网金融,还是新兴起的Fintech等概念,近期似乎都已使国人产生了“审美疲劳”。喧嚣过去后,我们静下心来讨论这些概念,本质上是期望出现某种更具效率、对经济社会发展利大于弊的新金融。
笔者认为,可以用七个主题词来描述“新金融”:一是开放,即构造多层次的平台经济与平台金融服务模式;二是多元,即金融产品与服务从单一与碎片化,转向混业、综合与动态;三是智能,即充分发挥技术对金融创新的驱动力,且自金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是融合,即出现多种排列组合的产融结合探索,如新金融加新经济、新金融加传统经济升级、传统金融加新经济、传统金融加传统经济升级;五是共赢,即金融与实体构建一个共享共赢的生态体系;六是持续,即体现为更合理的金融制度规则,实现商业金融原则,加上理想、道德、社会责任的融合;七是理性,即健康的金融文化与观念,不是人人都可做金融,金融并不是“万能”的。
互联网新金融要远离“喧嚣”,回归健康理性,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就是社区金融。前几年各方一度非常重视社区金融,只是更多探索局限于社区银行,银监会于2013年底发布了相关规定。在实践中,银行业机构的布局,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着力改造和拓展现有的分支机构,使其进一步扎根社区,依托社区特色打造专业的分行与支行;二是借鉴国外直销银行的发展经验,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尝试构建自动化、智能化、自助化的社区金融服务设施。然而,由于各种制度约束与现实条件差异,现在回头看社区银行的探索并不顺利。
如今,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金融组织,都有条件着眼全新的社区金融发展战略,努力弥补这一重要的金融“短板”与蓝海。具体而言,笔者以为须把握坚持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实行自营业务、个人平台业务、机构合作业务的“三合一”发展;打造综合性金融“专卖店”或“超市”;推动建设社区金融的信用信息支持系统;从服务个人、短期转向服务家庭、服务生命成长周期;通过“好邻居战略”实现场景嵌入;探索社区居民的合理参与机制等发展原则。
独有的社区生态体系是社区金融的“安身立命之本”,社区的凝聚力,更多通过线下人与人的互动而实现,由此,互联网渠道只是线下社区金融建设的重要补充和提升。所以,离开了线下社区,社区金融就只能成为“四不像”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多数地方只有“小区”,没有“社区”,金融机构布局社区金融,脑海中往往想到的只是“小区金融”。随着中国社会走向成熟,社区将成为最重要的“细胞”,社区金融的潜力也会逐渐被激发出来。
依托日益完善的相关监管规则,在合规前提下,社区金融机构可以围绕居民需求,直接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也可为社区居民提供个人之间的金融资源互换配置,还可发挥自身客户流量资源优势,成为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市场拓展的重要平台。
社区金融组织不仅是银行,社区金融需求也不仅是融资理财需求,而需要多元化的金融功能整合,如理财、消费金融、支付、创业融资、风险管理、咨询与专业化支持,都可以纳入社区金融的服务链之中,即便只是对社区人群提供金融文化和知识教育,获得金融消费保护,也对凝聚社区金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不同社区人群可能分别属于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和低收入群体,因此需要结合不同社区的金融需求特色,分别打造面向中高端的“专卖店”,以面向中产阶层和公众的“超市”。当然,综合实力突出的大型社区金融组织可致力于建设超级社区金融模式,面向城市不同社区整合金融服务,甚至在城市之间统筹金融资源。美国的富国银行发展路径便是如此。
在小微金融等传统“百慕大三角”地带的创新业务,离不开信用体系与生态的建设。对于某些资源丰富、能够直接与小区物业合作收集信息的机构来说,可以独立推动社区金融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于没有条件的机构来说,则可以“集众人之力”,或者作为大型社区金融组织的零售或外包机构,以求最大限度实现社区主体的信息共享。在具体运作中,在不违反消费者信息保护原则的同时,社区金融组织一方面可以直接采集软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使用外部引入的大数据信息,最终为社区居民和其他主体,刻画更加全面的信用“画像”,为新型金融服务奠定基础。
社区最大的价值就是在时间、空间上获得延展,并依托家庭延续了人际关系。因此,对于社区金融来说,不仅需要关注个人在特定时点的金融需求,更需从家庭角度、服务个人生活与成长角度出发,构建具有内生性的社区金融生态演化体系,在更广泛层面上达到各方参与者的共赢。
社区居民除了金融服务之外,也有大量的非金融服务需求,包括养老、教育、医疗、慈善公益等等,这些同样也能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比如在养老领域,保险、以房养老、融资就可以构造出新型的金融产品。通过结合移动APP等新的、居民友好型的交互界面,使服务场景能及时贴近每个人的生活、更智能地便利每个人的多种活动。
美国的社区银行之所以很多能有效扎根社区,除了法律和政策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推力:许多社区银行的股东、管理者或员工来源于社区,对社区有归宿感和贡献愿望。除了商业性金融之外,国外的城市和农村社区一直都有合作性金融的发展空间。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法律合规的范畴内,我国互联网社区金融创新也可在众筹、合作性金融等方面大胆探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