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版 封面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2月29日

查看其他日期

遇事公开质询 保险穿透式监管“阳光化”

2016-12-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黄蕾 陈俊岭 ○编辑 陈羽

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一直是保险监管机构坚定不移的目标,而社会监督则是改善和加强保险监管的重要措施之一。昨日,保监会就《关于建立监管公开质询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传递出的正是“进一步实现社会公众对保险及保险监管的知情权”的重要信号。

监管公开质询制度的建立,源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万能险狂飙突进、保险资金举牌成潮、若干险企成实控人“融资平台”……近段时间以来发生的一些风险个案,使得保险行业一次次走进社会公众及媒体的视线,也引起了一些误解与非理性解读。

公开质询标志着保险监管信息开始全面步入“阳光化”时代。“以往,社会公众可能要等到监管函出来之后,才了解到这家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或是通过市场传闻来进行侧面了解,但难以保证真实性及准确度。一旦监管公开质询制度建立之后,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保监部门对保险公司的监督信息等情况将广为人知。”多位业内人士如是解读公开质询制度的意义。

哪些将被纳入质询范围?从征求意见稿来看,是指社会及媒体关注,涉及公众利益或可能引发重大风险的事项。包括以下四类:公司治理类,保险公司股权、股东关联关系、入股资金、关联交易、治理运作,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等有关问题;业务经营类,保险产品设计、业务模式、销售理赔行为等有关问题;资金运用类,保险资金举牌、收购、境外投资,以及与关联方之间开展的保险资金运用等有关问题;监管机构关注的其他问题。

至于质询的对象,除保险公司之外,还穿透至“保险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股东、投资人及其关联方和一致行动人”,“保险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

在质询形式上,相较于过去监管部门与机构“一对一”的质询,监管公开质询制度一旦建立之后,将实现双向“阳光化”。一方面,保监会先将质询函在官方网站上予以公示,并发至保险公司;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质询回复在报送至保监会的同时,还须在保险公司官方网站予以公示。

下转6版·新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