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1月9日

查看其他日期

化解新三板流动性困局的契机

2017-01-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桂浩明

2016年年底,沪深A股市场走势欠佳,成交萎缩、指数回落。而已被投资者冷落良久的新三板行情却渐渐升温,不但成交量开始持续放大,指数也有所上行。年末八连阳的走势为2017年新三板行情带来更多想象空间。而进入2017年后新三板行情果真得到延续,尤其创新层做市指数,2016年12月13日收盘于2113点,当天该指数样本股的成交金额为3.43亿元,到2017年1月4日,指数已上涨到了2193点,成交金额超过了4.91亿元,呈现出价升量增的良好态势。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新三板带量走高呢?

从政策面看,这段时间也并没有什么有关新三板的利好措施出台,监管部门还是在强调“要对新三板有耐心,给新三板的发展留出时间”。作为2016年新三板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开放私募基金参与做市,到目前为止依然还停留在相应的准备阶段,还没有让私募基金真正开始做市操作。诚然,新三板挂牌公司在2016年12月进入了万家时代,达10163家。不少优质企业选择将转让方式由做市转为协议,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协议转让成交额。然而,导致新三板在2016年底展开上涨行情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源于其自身的因素。笔者认为,客观而言,这是与A股扩容的加速有关。投资人注意到,2016年以来,特别是到了下半年,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节奏显著加快,近期已经到了平均每个交易日发行三个新股的频率。如果继续按这样的速度推进,那么所谓的新股“堰塞湖”现象就将在2017年将基本消除,企业申请IPO的排队时间也有望缩短到一年左右。现在的新三板公司普遍遭遇股票估值偏低、再融资困难的问题,而投资者则深陷流动性陷阱之中。在新三板相关的制度变革尚没有准确的时间表之际,新三板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这也导致2016年很长一段时间新三板行情的极度低迷,很多挂牌公司持续零成交,各项市场功能显著萎缩。

就是在这种颇为被动的状况下,一些新三板挂牌公司开始考虑“转板”,实际上就是准备退出新三板,向沪深交易所提出IPO申请,转到主板、创业板上市。当然,这样做需要“排队”,时间周期相当长,因此以往不少新三板挂牌公司即便有意这样做,但由于对等待时间没有把握,所以还是选择继续留在新三板。但是随着IPO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已经陆续有新三板挂牌公司在发审会上成功过会的消息传出,这就极大地提升了新三板挂牌公司力谋“转板”的兴趣。2016年全年共有超过50家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决定退出新三板,其中大部分都在为“转板”做准备。于是,在新三板市场上,相对“转板”条件较为充分的挂牌公司就理所当然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由于这些挂牌公司大部分分布在创新层中,而且以做市形式交易的居多,因此相应的创新做市指数的表现就相当突出了。

从市场交易看,新三板行情能够活跃起来当然是件好事,一些挂牌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及意愿,选择“转板”也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如果新三板行情的活跃是建立在挂牌公司准备“转板”的基础之上的,那不能不说对新三板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动摇其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一环的地位,也使得其作为独立市场的定位受到挑战。所以,面对新三板行情的活跃,市场各方理该有一种客观、全面的认识。如果不主动加快新三板市场的改革,提升其市场竞争力,那么今后就吸引不来,也留不住好的公司,创新层就会成为挂牌公司“转板”的跳板,而这不但与当初设立新三板的初衷大相径庭,而且也不利于我国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新三板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对国内中小企业有天然的亲和力,要真正摆脱投资融资双重困境,出路就在于大力度推进改革。所以,绝不能满足于眼下表面上的行情活跃,而应以此为契机,在化解流动性困局上求得实质性突破。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