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 上证观察家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1月12日

查看其他日期

从“四个关键环节”深化供给侧改革

2017-01-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如何完整而简明、系统而通俗地阐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广大基层、广大企业的真正落地及深化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最直观角度来分析供给侧的主要构成要件与决定性影响因子,可以列出关于“改什么”的第一个等式,“供给侧=要素+产品+制度+精神”。那么,相应的改革的完整而系

□于新东

推进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具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客观必然性,对中国经济走出下行态势、迈上发展新台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需求为最终目的,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根本性改观中国制造能力与水平、切实地提高中国产品质量与效益,破解产能过剩瓶颈、引领市场消费预期、增强经济增长动能,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如何完整而简明、系统而通俗地阐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广大基层、广大企业的真正落地及深化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最直观角度来分析供给侧的主要构成要件与决定性影响因子,可以列出关于“改什么”的第一个等式,“供给侧=要素+产品+制度+精神”,那么,相应的改革的完整而系统的逻辑推进路径可以列出关于“怎么改”的第二个等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约节约投入要素资源+切实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建立健全现代治理制度+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由这两个等式可以推导出,应主要从这“四大构成要件”通俗简明而又入木三分地认识与理解供给侧,应主要围绕这“四个关键环节”发力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构建起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之良好生态体系。

集约节约投入要素资源,加快转变并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起点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益

要素作为供给侧的第一个构成要件与影响因子,是因为要素资源投入是供给侧得以形成产生并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运行的前提与基础。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要素资源的投入来谈生产供给,无疑是镜花水月、缘木求鱼。一般地,土地、资本与劳动力等被认为是三大主要生产要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逐步建立,技术与信息被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考虑进来。因而,投入什么生产要素进而产出什么产品、提供什么服务,成为现代经济诞生以来供给侧发生作用所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如果说,这条规律只是一种最为广义的一般概括和理论抽象,那么,要素投入与产品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供给侧状况要具体得多、复杂得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素投入的结构、方式、效益,以及约束条件成为决定供给能力与水平、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方面及关键因素。从历史比较看,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成为我们过去在要素投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投入产出的不匹配及低效益、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正是一直以来制约我们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特别是供给质量与效益提高的源头性因素。

这就意味着,改革要素投入的结构、方式等这些至关重要的方面,成为改革供给侧、提高供给力、提升供给效益、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之间矛盾的首要环节与重点领域。一言以蔽之,提高供给质量正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以及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要求,应当在这四个方面着重发力与落实。

一是调投入结构。过去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增加物质资本、劳动力等的投入,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来实现生产供给,随着资源要素环境约束的日益趋紧,这种不合理的要素投入结构不仅捉襟见肘,而且效益低下。适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必须把集约节约放在优先位置,切实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应当主要靠技术进步,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因而,必须合理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加强能源、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管控,加强全过程管理,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

二是转发展方式。核心与关键就是根本性地从粗放增长转变到科学发展。众所周知,“三高一低”粗放式的资源要素投入方式,不仅曾经成为我们生产供给方面为人诟病的焦点,而且由此付出的粗放增长代价至今还在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这种旧模式已经无以为继。这就表明,从“三高一低”旧增长模式转变到集约节约的新发展形态不仅是一场深刻变革,事关长远与未来,而且也是加快转变并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与主攻方向。其中关键之一就是要把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调整放在加快转变与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不断协调三个产业发展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以进一步优化区域结构,从而为转方式、增效益奠定扎实基础。

三是促绿色转型。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不仅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成为滋长粗放式要素投入结构、投入方式得以长期顽固存在的“病毒式温床”。适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就是要打破这种污染型生产供给苟延残喘的旧的路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持续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牵引投入消耗方式的绿色转型,更加主动自觉地树立起绿色生产、绿色供给的发展方向,加快实施绿色投入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进展。与此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从需求侧减缓对资源和要素的供给压力,双向共推供给侧的绿色发展。

四是优考核体系。当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用经济结构、资源环境、人的发展等方面的指标,作为评价衡量发展成效的标准。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我们也在不断拓宽发展评价体系内涵,更加重视对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就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评价。在坚持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基础上,切实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权重,以考核指挥棒倒逼要素投入的集约节约改革。总的来说,这都意味着我们必须打破旧的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代之以不断迈上实现更讲节约、更加集约、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新发展路子,从源头上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进展及积极成效扣好“第一粒扣子”。

切实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与产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从研发创新上提升供给结构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产品作为供给侧的第二个构成要件与影响因子,是因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提供是供给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最直观、最具体、最看得见摸得着的反映。换言之,生产供给端的一个内在的本质属性就是为全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也可以说是生产供给的唯一存在感与全部价值感所在。因而,产品和服务作为供给侧的构成要件之一,其质量与效益直接反映出供给侧的能力与水平。从历史比较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益相对低下以及技术含量低、品牌价值低、附加值低等成为我们生产供给方面曾经的“普遍性心病”,过度依赖拼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的“低小散弱”格局成为我们过去相对主要的市场竞争手段及态势。如今,这一情况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改进,但提质增效之路依旧充满艰难险阻、任重道远。那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益的首要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呢?无疑地,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是影响乃至决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益的关键力量。因此,对产品和服务更多注入科技研发创新的成分及成色就成为决定供给能力与水平、质量与效益的最为关键源泉与最大支撑力量之一,从而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制造业尤其是消费品工业产业规模巨大而有效供给不足、制造能力较强而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增强我们供给体系的灵敏度与效益率。

由此可以发现,改革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提供的支撑力量与核心手段,从主要依靠传统人力物力转变到更多依靠现代科技进步上来,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个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这就意味着,只有广泛而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多采取技术改造、技术研发等先进手段,才能有力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才能不断提高生产供给的质量、效益,才能真正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品牌价值与附加值。因此说,在发展上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在生产上着力加强科技研发,成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需求的内在必然。就企业走上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研发提供新产品新服务之路而言,如果希望通过科技研发创新真正提高供给的市场针对性与消费有效性,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性的物质与文化需要,那就必须在强化“创新理念、更新装备、提升技术、加大研发”等四个有机相连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第一,强化自主创新理念支撑。企业特别是企业家对产品技术创新的想法愿望强烈与否、执行落实如何,是企业能否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开展技术研发的前提性条件。因而,必须让企业、企业家从切身利益上深刻认识科技研发创新是市场利润的最大源泉与最大保障,从根本出路上切实感受科技研发创新是突破生产经营瓶颈的决胜法宝,从长远发展上真正看到科技研发创新是决定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及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内在之因,技术创新才会最终成为企业、企业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经营信条与自觉行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化创新理念是改革供给侧在这个环节的首要一环。

第二,强化先进装备设备支撑。这虽然只是工具层面的条件,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先进的、高端的生产制造装备作为产品供给的物质基础,又哪来“高精尖优”产品供给呢?因此,必须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步伐,从而大力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创新才具有坚实的物质性基础,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品牌价值与附加值,切实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能力水平、质量效益的改革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第三,强化先进技术改造支撑。适应新的消费升级需求,企业生产供给的产品或服务同样要随之升级。否则,“涛声依旧”重复昨天生产的供给注定会被消费者所抛弃。这就要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特别是要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优化存量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从而使得我们的供给结构能够更好更准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及其要求。

第四,强化研发组织机构支撑。如果企业一方面强调要加强技术研发,一方面又没有研发组织或机构的设立,那么,这样的研发将必定是随意的、零散的、低效的,更是短暂的、难以持久的。因而,把研发机构或者研发职能真正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建立或者履行起来,是产品技术创新最终落地的标志及保障。这就要求我们,面向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科技创新网络,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从而构建起广覆盖、强渗透、高效能的直达供给末梢的全方位、立体式创新网格。

建立健全现代治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增强供给体系的动力与活力

制度作为供给侧的第三个构成要件与影响因子,还得从头说起。如果说要素及其投入、产品及其生产是人们在讨论供给侧时一下子就都能想到的构成要件与直观方面的话,那么,制度及其建设和精神及其培育这两个层面也都是作为供给侧及其改革的构成要件,就往往会让人觉得某种程度的疑惑及费解。先从制度及其建设的分析阐述入手。事实上,制度及其建设是决定供给侧能力大小与水平高低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对此,有两个最为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可以充分说明这点。(下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