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研究·宏观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5月12日

查看其他日期

以“一带一路”形成区域开放新格局

2017-05-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6年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及商务部网站整理计算得出。
  2003-2016年东北三省对外贸易依存度情况
  数据来源:2003-201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6)》、《辽宁统计年鉴(2004-2016)》、《吉林统计年鉴(2004-2016)》、《黑龙江统计年鉴(2004-2016)》;2016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及商务部网站。
  注:内蒙古仅部分地市为东北,内蒙古统计年鉴存在若干年份的数据缺失,因此东北地区仅包含三省份数据。

全球化新路径(5)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对接,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边开发开放的结合,带动形成全方位开放、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局面。

对外开放水平滞后、开放度不高是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转型升级缓慢、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使我国西部地区、沿边地区正由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西部、东北及沿边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政策,加强东中西部的互动合作,可以有效促进国内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协同发展,以此获得经济增长新动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以区域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开放程度差异,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由于多种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率先推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形成了东部快速发展的动力。在新的开放时代,以“一带一路”加快中西部、东北地区开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统筹推进,将有助于形成内外统筹、南北互动、东中西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1.提升区域开放型经济水平

近10年来,随着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快于东部地区,区域相对差距呈缩小趋势。2016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比东部地区快0.9和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分别比东部地区快1.8和2.5个百分点。

由于发展的历史差异较大,我国区域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面积是东部地区的7.5倍,而201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分别是西部的1.8倍、112.5倍、4.2倍。

通过“一带一路”,打开面向西北的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开放大门,使我国西北、西南、东北等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加快形成区域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2.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从区域层面看,某些地区经济严重下滑的根源在于经济转型升级滞后。以东北为例,如果没有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突破,实现东北振兴的目标相当困难。东北经济增长乏力、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市场化水平不仅低于东部省份、也低于很多中西部省份。如果东北地区能够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在“一带一路”战略与俄罗斯“欧亚联盟”战略和蒙古“草原丝绸之路”战略对接中发挥独特作用,并实现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吸引内地面向欧洲出口的产业和资金向东北转移,将形成东北区域转型的重要动力。

3.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重庆、新疆、陕西、福建等“一带一路”重点省份经济增长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巨大。未来10-20年,抓住“一带一路”向西开放以及沿边开放的新机遇,完全有条件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例如,把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喀什等边境门户城市,打造成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释放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4.实现区域发展战略对接

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建设,依托国际大通道积极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有力地支撑了区域间互动连接和区域发展战略对接。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截至2015年底,高速铁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到1.9万公里、12万公里,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103.1%、24.7%,其中高铁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居世界第一。但东中西部之间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差距依然较大。未来中西部地区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进一步提升交通、通讯、电网、管道等基础设施水平,将显著增强沿线经济带和城市群的连接性,扩大区域市场规模。

把西部地区特色转化为经济优势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使我国西部从开放“末梢”变身开放前沿。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把西部地区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西部大开放带动西部大开发。

1.西部大开发重在抓住开放前沿机遇

(1)开放程度低严重制约西部大开发。2016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21%,但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6.6%;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1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6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地区40.3个百分点。总体看,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2)新阶段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在于经济转型。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对传统能源及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使西部地区以传统能源及原材料为主的工业面临更大挑战。如果西部地区无法尽快完成工业转型升级,将进一步拉大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3)以区域开放带动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从资源禀赋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的丰富程度和种类差异较大,比较优势明显,与我国西部地区具有极大的互补性。从区位看,我国西部地区向西、向南、向北都具有开放优势:向西,通过亚欧大陆桥到中亚,到达欧洲;向南,可以加强与巴基斯坦、印度以及南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向北,则可以延伸至俄罗斯。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打通我国边境通道、东中西部间的物流通道和保障东部与南部资源供应的战略资源通道,加强东中西之间的联系,降低西部物流成本,发挥西部战略资源优势,密切与东部的经济联系,进而实现双向互动。

2.以产能合作为重点,形成西部地区开放新格局

(1)加强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

(2)推进能源矿产资源项下自由贸易区建设。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深加工是西北地区的比较优势。中亚国家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自然资源,但开发能力有限,更需要加强与我国合作开发和深加工。

例如,哈萨克斯坦目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到1%,但哈萨克斯坦政府重视发展绿色能源,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案》,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高到3%以上。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西部地区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空间巨大。尽快启动能源矿产资源项下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与中亚合作比较务实的选择。

(3)推进西部区域经济一体化。以能源矿产资源项下的自由贸易为起点,连接陕西、新疆、青海、宁夏,促进大西北跨区域经济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化大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能源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3-5年的努力,逐步扩大与中亚各国多方面的经贸合作领域,奠定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基础。

(4)鼓励西部企业“走出去”。鼓励西部地区有竞争力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在沿线国家主要交通节点城市和港口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在园区内实行多种形式的自由贸易政策,力争率先打造成产业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区域产业协同融合、资源互补共享的良好发展格局。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西部区域互联互通

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重要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应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元化运输手段,逐步形成连接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国际骨干通道网络,构建联通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和非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比如,新疆可以利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契机,完善交通软硬件设施,积极推动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的物流通道、能源通道、信息通道建设。

尽快形成“一带一路”东北开放的大格局

开放度低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瓶颈”,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体制机制改革难以破题的症结所在。为此,东北地区应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东北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大平台、大布局,由此形成东北振兴的新动力。

1.开放度低、开放进程滞后是东北振兴的突出“短板”

(1)对外开放程度低。以对外贸易为例。2016年,东北三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6.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东部地区低34.3个百分点;东北三省GDP占全国比重约7%,但其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3.5%。2003-2015年,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4%,分别低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2.3、10.1、10.2个百分点。到2020年,若东北三省对外贸易水平达到2016年的全国平均水平,至少还有15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空间。

(2)市场开放程度低,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辽宁省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超过50%,都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在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下降24.4%,占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由2003年的8.1%下降到2015年5.9%。全国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比例为1:50,而东北仅为1:24;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年中国民企500强中,东北仅有9家,与排名第一的浙江省(138家)差距巨大,民营经济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3)产业开放程度低。以工业为例。2015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占比为38.8%,而辽宁这一指标达到48.4%,吉林为50.1%,黑龙江为61.4%。

2.以扩大开放形成东北振兴的新动力

(1)形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东北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才众多,但创新能力并不高。例如,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分别为1.27%、1.01%、1.05%,低于全国2.07%的平均水平,与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最高的北京相差近5个百分点。

东北三省需要扩大与先进制造业国家的技术合作,以市场换技术、以资源换管理,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以及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水平,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东北国企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2)形成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动力。上海等国内自贸区的实践表明,自贸区不仅是扩大开放的探索,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对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倒逼机制。“十三五”,抓住中韩自贸区建设契机,实施以自贸区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战略,以开放倒逼改革,形成东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力。

(3)形成改善投资营商环境的新动力。破解“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难题,主要不是靠政策和资金项目扶持,关键在于通过开放为经济运行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的新格局。

3.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东北对外开放大格局

(1)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形成“一带一路”东北大平台。

一是创新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以(哈尔滨)产业合作园等合作机制。以汽车等产业为重点,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等领域的合作。

二是在东北设立国有企业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多种形式使社会资本、国外资本参与国企改革,搞活国有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坚决让“僵尸企业”退出市场;采取特殊措施尽快剥离企业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等国企非主业,扔掉包袱轻装前行。

三是探索发展“飞地型跨区域特别合作区”。借鉴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体制飞地经验,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创新东北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政策和管理模式。

四是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园区创新发展。按照自贸区标准推进黑龙江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图们江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探索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运营模式、管理体制与多层次跨境协调机制。

(2)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形成东北“一带一路”大布局。

一是加快向社会资本和外资开放服务业市场。

二是借鉴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经验,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作为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

三是适时选择辽宁丹东口岸、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吉林珲春口岸等地全面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打造沿边迷你型“自由贸易试验区”。

四是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合作区、国家级新区等各类园区内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框架体系,使成为“准自贸区”。

(3)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形成“一带一路”东北大通道。

一是加快推动中蒙俄铁路网络建设,推动铁路网络与大连港、锦州港、营口港等出海口的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

二是尽快启动东北东部快速铁路专线建设,形成两纵五横快速铁路网络。

三是打造江海联运水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大界河航道维护和航道疏通,维护通航水深在三级以上;构建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干流高等级航道,畅通水上对俄经贸大通道,打造东北亚黄金水道。

推进沿边大开放

沿边地区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以更大程度的开放强化我国沿边地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辐射力度,形成东西共济、海陆并举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扩大沿边开放,带动区域发展

(1)发挥沿边开放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重大作用。加快推进沿边开放,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商品、人员、资本等在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三大市场间的自由流通,有利于推进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建设,改变我国以往“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对外开放格局,将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对我国与东盟携手打造中国-东盟“10+1”自贸区升级版、以周边国家为重点拓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空间极为重要。

(2)推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扩大区域贸易投资规模。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高度互补,相互扩大贸易投资的空间巨大。例如,2000-2015年,中国与泰国、老挝、柬埔寨三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02%,越老缅三国已成为云南境外投资的最大对象国。扩大沿边开放,可以进一步深化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由此释放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投资潜力。

(3)带动周边发展,保障周边稳定。扩大沿边开放是保障我国周边安全、能源安全、通道安全的战略需要。尤其是在我国周边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势下,其战略地位不断上升。通过加快沿边开放进程,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让周边国家分享我国发展红利,带动周边国家发展,有助于增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创造有利环境。

(4)促进沿边地区转型升级。以云南为例。云南产业结构高度依赖于烟草、矿业、旅游、生物资源和医药制造等支柱产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16年,云南服务业占比为46.2%,低于全国51.6%的平均水平。通过加快云南沿边开放,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南亚、东南亚的大市场,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2.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沿边开放的新突破

(1)设立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鼓励云南、广西等省份整合沿边开放资源,设立具有国际贸易、转口贸易、国际物流功能的“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创新贸易投资体制机制。在促进自由贸易、放宽产业准入等方面破除制约中缅贸易与投资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投资规模。扩大人民币结算和交易范围,为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创造有利条件。加强中缅双边在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创新与政策协调。

(2)发展沿边出口加工区。鼓励云南磨憨等地充分利用周边国家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承接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转移,建设跨境产业合作基地,形成以出口加工为主,以国际贸易、储运服务、国际旅游为辅,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市场、具有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的出口加工区。例如,加快建设中老产业合作基地,承接沿海加工制造业转移,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的出口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3)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发展跨境、边境经济合作区。

一是发展跨境、边境旅游合作区。鼓励省(区、市)人民政府采取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和施行更加特殊的政策,与对方国家就跨境旅游合作区内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旅游产品建设、旅游服务标准推广、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安全保障等方面深化合作。

二是创新跨境协调合作机制。将“一线放宽,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分线管理模式复制推广到其他跨境经济合作区,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三是创新人才保障机制。推行公务员聘任制试点,突破身份限制,积极探索人才“飞地”,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吸引紧缺急需的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3.提速沿边国际大通道建设,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1)提速西线建设。加快往缅甸方向的国际大通道西线建设,尽快实现西线通道建设的重大突破:加快泛亚铁路西线(昆明-密支那-仰光-曼谷-吉隆坡-新加坡)建设;尽快取得公路大通道西线(昆明-瑞丽-曼德勒-皎漂)建设的重点突破;有序推进中缅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通道建设,加大对伊洛瓦底江航道疏通、境外关键航段整修、改造、升级的援助力度,形成瑞丽至曼德勒并经伊洛瓦底江进入印度洋航道的水陆联运大通道。

(2)加快中线建设。往老挝方向的国际大通道中线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关键,也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的重要交通枢纽。尽快推进泛亚铁路中线(昆明-磨憨-琅勃拉邦-万象-曼谷-吉隆坡-新加坡)建设,重点加快玉溪至磨憨段建设;加快改善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通道通航条件,提升航道运能。

(3)推进东线建设。往越南方向的国际大通道东线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快规划实施。推进泛亚铁路中东线国外路段规划建设进度;加紧制定老街-河内-海防标准轨铁路线路规划;推进中越红河国际航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加快红河干线航道治理。

2000-2015年中国与泰国、老挝、柬埔寨三国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与三国进出口总额向三国出口总额从三国进口总额
2000 68.88 24.42 44.47
2001 73.53 25.97 47.56
2002 88.97 32.63 56.34
2003 130.85 42.21 88.64
2004 179.37 63.54 115.83
2005 225.03 84.59 140.45
2006 286.78 106.31 180.47
2007 358.36 130.34 228.02
2008 428.30 170.00 258.30
2009 398.87 145.70 253.17
2010 554.63 215.72 338.91
2011 685.34 284.86 400.48
2012 743.95 348.38 395.57
2013 777.46 378.50 398.96
2014 800.46 406.27 394.19
2015 826.63 432.80 393.83
2015/200012.0 17.72 8.86
年均增长(%)18.02 21.13 15.65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