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要闻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7月19日

查看其他日期

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召开 城市信用建设加快推进

2017-07-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张玉 ○编辑 陈羽

西子湖畔,300多个城市的管理者们汇聚一堂,在为期两天、由新华社和杭州市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围绕城市信用建设发展发表真知灼见。

新华通讯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周宗敏昨日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新华社是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成员中唯一的媒体单位,参与社会诚信建设是我们的应尽职责。“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将联合各方力量,致力于打造一个国家级的综合性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城市信用建设不平衡现象仍存

杭州这两天迎来38℃的酷暑天气,但这并未阻挡提前来杭走访信用城市建设的人们的热情。

一到杭州,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就感受到这座城市崇尚诚信的浓厚氛围。他在论坛上举例说,在杭州乘坐公交车,市民凭借芝麻信用就可以先乘车后付款,“这意味着在杭州,信用也能当钱用。”连维良感叹道。

不仅在杭州,在其他城市,信用也正逐渐深入城市生活的许多方面。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上海、南京等地,仅仅3个月,就有近2万人凭借信用,租房不用再“付三押一”,免除的押金总额超过6000万元。

“说到信用与城市的关联,我们听到的也不都是好消息。”连维良在论坛上指出,比如今年4月有媒体曝光全国490多个地方政府进入了“老赖”名单。某个县级政府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县政府3.24亿元资产被冻结,县政府领导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受到影响。

连维良说,经核实,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村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被列入“老赖”名单的远远不只这个数字,总量高达5000多家。不过,“两个月前,我们下决心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目前已有3800多家履行了义务,整改履约率达77%。”

“我们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全国659个城市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监测和评价。从阶段性评估结果来看,既有一些城市不断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也有一些城市因认识不到位、行动不及时而被警示或约谈,城市信用建设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比较明显。”连维良说。

以信用立法为例,上海今年率先出台我国首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性地方法规。但不少城市连信息共享机制、红黑名单管理办法等基本的信用建设制度都还没有确立。

因此,连维良建议,要将信用嵌入城市治理理念。在全国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制,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思路和手段。

信用建设工作汇聚各方合力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加强信用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公众对信用服务和监管的需求日益迫切,信用建设工作正加快深入推进。

据连维良介绍,目前我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全面实施,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归集39个部门、所有省区市和37家市场机构等各类信用信息约33亿条,“信用中国”网站日访问量突破500万人次,联合奖惩机制迅速扩围,已累计签署25个备忘录。

一批社会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及高校组织等纷纷加入信用共建队伍,信用建设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共识与支持。“国有重托、业有热盼、民有合力,信用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多种信用建设探索与实践正恰逢其时。”连维良说。

据杭州市市长徐立毅介绍,杭州积极探索信用建设“互联网+”应用,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率先在全国打造无现金城市。他介绍说:“杭州的大妈在菜场用手机扫一扫就能买到新鲜的白菜,信用图书馆可以让读者在炎炎夏日足不出户就可以借到图书。”

苏州市副市长吴庆文在论坛上介绍道,苏州成立了国资企业征信公司,依托市信用平台,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坚实保障,累计为5300余户小微企业授信1600亿元。同时,积极培育信用市场,3年来累计扶持社会化信用项目30多个,扶持资金超过1000万元。

“中国人从来不缺信用,缺的是一套体系,借助科技手段,现在用户的信用积累可以更加多元、多维、实时。”在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看来,这可能是一次“换道超车”的机会。“目前,全社会可能还只探索了1%,还有99%的信用应用场景和价值等待大家一起开拓。在信用问题上,美国的今天不一定是中国的明天,中国的明天却有可能是美国的后天。”

中国政府网上月发布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加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被评为最具网民获得感的十大举措之一。在当日举行的论坛上,来自全国300多个城市的信用建设负责人共同发布了《信用城市 杭州宣言》,将以信用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居民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