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研究·宏观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9月12日

查看其他日期

优化服务消费供给 拓展服务消费空间

2017-09-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元)
  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元)
  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元)

服务性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花钱买享受、买时尚、买轻松、买健康等将成为居民消费的新趋势,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不断蓬勃发展,服务性消费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目前,以家政服务、文娱消费为代表的服务消费仍存在结构性供给不足,如看病难,养老床位不足、服务产品价格过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服务消费的增长。

下一步要顺应居民消费的大趋势,综合施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服务品种和供给能力,大力提高服务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服务性消费能力,降低服务价格,通过提质增效进一步拓宽服务消费空间、优化服务消费供给。

□梁 达

1.服务消费保持快速增长,比重提升

在居民商品消费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服务消费保持了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2338元,比2012年增长55.7%,年均增长11.7%,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4.3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7%,比2012年上升了2.0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915元,比2012年增长41.7%,年均增长9.1%,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1.7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2%,比2012年上升了0.7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307元,比2012年增长60.6%,年均增长12.6%,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5.2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6%,比2012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

2.网络服务性消费快速发展

近年来,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已超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以“互联网+”相关服务行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对经济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互联网+”推动了我国服务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美团、携程等网络平台选择住宿、旅游、出行等服务,为推动服务业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优步、滴滴打车等新的代步方式通过互联网整合线下私家车,吸引了众多消费者,提高了出租运营行业服务品质,传统出租车经营受到巨大挑战。服务型金融信贷市场逐步从线下向线上迁徙,据统计,2013年至2016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从60亿元猛增到4367亿元。

短短4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实现70倍的增长,未来该市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苏宁云商、国美电器等传统零售企业在电商方面寻求突破,将送货、安装和维修服务到家,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新商业模式是未来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的趋势。

3.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

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居民更加重视生活质量,对信息、医疗、养老、家政、旅游等新型服务消费需求明显增加。2016年,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四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4.3%,比2013年提高1个百分点。

近年来,通信、电影、旅游等服务消费持续火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457.1亿元,同比增长3.73%,观影人次为13.72亿,同比增长8.9%。2016年国内游客4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2%,国内旅游收入39390亿元,增长15.2%。国内居民出境13513万人次,增长5.7%。其中因私出境12850万人次,增长5.6%

4.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推动了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2016年,随着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进一步提升,生活服务业持续发展。同时,伴随国民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能力提高,人们对生活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在八大生活服务业(餐饮业、住宿业、家政服务业、人像摄影业、家电服务业、沐浴业、洗染业、美容美发业)中,餐饮业仍然占比最大。

根据商务部典型企业统计数据测算,2015年,餐饮企业单位为246.3万个,占生活服务业的比重为51.8%;家政服务业企业64万家,占生活服务业的比重为13.5%;住宿业经营单位达57.4万家,占生活服务业的比重为12.1%;其他行业占比均不超过10%。2015年,八大生活服务业营业收入合计同比增长9.2%,比2014年上升0.9个百分点。从占比上看,2015年,餐饮企业营业收入为22375亿元,占生活服务业的比重为53.6%,位居第一。

5.服务消费的比重大幅度提升

与商品性消费相比,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快速进入家政、美容、维修等民生服务领域,有的企业依托自有平台,围绕客户需求提供家政、营养和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家庭整体解决方案,顺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平台企业通过相对低廉的价格和方便快捷的服务,创造了大量新的需求,并不断给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

如2016年北京商品性消费低位开局、稳步回升,服务性消费则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商品性消费占市场总消费的比重达55.2%,服务性消费占比44.8%,同比增长10.1%,增速比商品性消费高3.6个百分点。2016年福建省餐饮、家庭服务、家电维修的销售额同比也有所上涨,其中家庭服务消费达到了408.31亿元,同比增长了两成。

1.高成本负担抑制了服务消费上升空间

近年来,居民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长4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3.3%,年均实际增长7.4%,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更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

但生活成本也在同步走高,尤其是房价持续上涨,医疗费用大幅增加,加重了居民生活负担。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307元,比2012年增长60.6%,年均增长12.6%,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5.2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6%,比2012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低收入人群生活负担,导致消费能力减弱,消费转型升级进程放缓。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能释放受限,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消费升级动能和上升空间。

2.供给端低质化现象普遍存在

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如某些超市、电商销售过期、伪劣商品,特价、捆绑销售商品质量无法保证,在外餐饮使用的食材、原料隐患重重,街区小型餐饮店、夜间大排档卫生环境脏乱等。

二是网购消费权益问题,如电商平台屡现假货、次货、二手货,商品质量、功能夸大,商品销量、评价造假等。

三是生活服务问题,如部分旅游消费中的餐饮、交通、住宿档次往往低于宣传标准,会员制消费资金风险大、权益无保障,小型理发、美容、保健类服务网点无资质、无许可经营,针对老年人的私人养生理疗服务存在推销诈骗现象等。

四是仍有一些国产品牌商品消费者认可度较低。

3.新兴消费行业秩序有待规范

据统计,2016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受理消费投诉166.7万件,同比增长29.1%。从投诉类型看,服务消费投诉所占比重持续增加。网络购物、文娱用品及服务等新消费领域投诉增长较快。

新兴消费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消费升级、提升消费能力有着直接而重大作用,但在“互联网+”模式及资本投融资运作的“添柴加火”下,新兴行业往往容易陷入恶性竞争的野蛮式发展,迫切需要及时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尽早避免和化解供需矛盾、资金风险等问题。

4.部分服务性消费价格过高,抑制了消费扩张

消费能力随着价格的高低波动,居民服务性消费价格尤其敏感。目前,一些服务产品或项目价格仍然偏高,服务价格过高一方面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也对居民服务性消费有明显抑制作用。

1.消费升级加快为服务消费拓展的空间十分广阔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城乡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多,农村居民升级换代趋势更为明显。无论是从城镇化发展阶段,还是从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来看,我国消费潜力都很大。

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4%,而发达国家多在80%以上;我国最终消费率只有50%左右,而美、日、法、德等发达国家都在75%以上,韩国也在65%以上。我国人均耐用消费品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不断蓬勃发展,前景广阔。尤其是国家将加大促进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发展,推动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推进消费内容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从满足基本生活的刚性消费为主向刚性消费与时尚品质消费并重转变,这些都将拓展居民服务性消费空间。

2.服务消费对新消费发展的引领作用将会进一步凸显

本轮消费升级的一大特征就是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过渡,服务消费对上海市新消费发展的引领作用凸显。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五成,已达51.6%;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为54.1%,比上年同期高出0.1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14.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1%,比第二产业高出21.3个百分点。

目前,居民服务消费需求呈“热点多、潜力大”的特点。旅游、文娱、便捷服务成为最大热门。其中,周边游、国内游、景点、游乐园、电影、快递物流、外卖等项目占比均超过60%,国外游、网络虚拟(包括游戏、视频、电子书、在线音乐等)、网约车、自行车租赁(共享单车)、汽车租赁(包括新能源车)等新兴项目也有较高占比,运动保健、家政护理等有特定消费群体的类别热度也不容小视。

3.服务消费有望成为消费升级的“领头羊”

居民服务性消费比重的高低,是反映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服务性消费将是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目前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被新的观念所取代,花钱买享受、买时尚、买轻松、买健康等正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趋势。

未来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非物质消费为主;生存资料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体现生活质量阶段的特征,各种高档消费品,如住房、汽车的有效需求上升,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和质量要求意识将随之大大提高等。消费的热点集中在教育、信息、旅游、医药保健、文化等发展和享受方面,并且这个热点将长期存在;消费的服务将追求享受、方便、舒适。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其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将出现加速发展,而产业结构、消费类型也将发生重大转变,可能带来消费的活跃,消费将出现明显转型。201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98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29%,年均实际增长6.6%,加速服务业发展,提升居民服务性消费的比重,可以有效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4.服务性消费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几年,我国居民整体消费结构中,服务性消费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是必然之势。80后、90后消费者对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更加在意,催生相关服务市场。当前,80后、90后日益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更加注重消费过程中的感受和服务,能提供“送服务到眼前”的企业备受欢迎。社区O2O把服务送到家门,餐饮O2O把饭送到嘴边,旅游O2O把行程送到眼前等。

1.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服务性消费能力

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居民的服务性消费能力。因此,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服务消费能力,是加快居民服务性消费的增长基础。收入分配政策制定应更多地考虑基层劳动者利益,充分发挥税收的再分配调节机能,在提高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同时,继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在做好一系列托底扶持政策的前提下,考虑如何缓解基层劳动者、普通白领等非托底阶层生活负担过重问题,从而激发服务消费升级原动力。

2.推动产业技术化和高端化发展,催化消费升级新格局

要继续推进信息技术及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本轮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积极利用新兴科技催生新产业和新产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便捷化、智能化、个性化;继续加强对绿色经济、文化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娱乐、体育、旅游、保健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模式对产业转型的积极推动作用。

3.优化流通市场综合环境,保障消费升级稳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流通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范,优化流通市场综合环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研究建立以“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消费者满意度”等为核心的流通市场环境指标体系,用以衡量和监测流通市场发展现状。形成汇集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农林、税务、海关、金融等多个部门力量的流通市场监管立体网络。加大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等行为的执法力度及食品、药品等重大经营违法事件的处理、惩治力度,健全诚信体系,提升消费者信心,确保消费升级健康平稳发展。

4.加大对居民服务性消费价格监管力度

部分居民服务性消费价格过高,直接制约着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因此理顺居民服务性消费价格是扩大居民服务性消费的重点。对于部分服务项目,其价格变动要严格实行听证制度,防止随意涨价。同时要积极规范通信行业、医疗卫生业、电影、文艺演出等服务行业的收费行为,将其控制在城镇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5.增设文体娱乐场所,满足居民休闲娱乐消费需求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利用节假日参观游览,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对文体娱乐设施的需求增加。要为市民提供新的休闲场所,积极兴建文体娱乐场馆,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设施,为居民日常文体活动和外出旅游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空间,满足居民休闲娱乐消费需求。

6.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居民服务业水平,就要加大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做到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保证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

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构成(%)

2012年2016年
食品烟酒 33.030.1
衣着 8.37.0
居住 21.521.9
生活用品及服务5.56.1
医疗保健 6.37.6
交通和通讯 11.713.7
文化教育娱乐服务10.611.2
其他商品和服务3.12.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