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9月12日

查看其他日期

有没有查过那些被数据报告略过的问题

2017-09-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阎志鹏

数据并不会说话,需要人去解读。在数字技术时代,谁及时拥有了真实、可靠、全面的数据,谁就占了先机,但只有科学辩证地解读数据,才能真正获得制胜的法宝。很遗憾,数据解读并非易事,即使专家和大机构也常常犯错。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了京东的健身大数据,“金融从业者和医务工作者购买运动健身类商品中的占比是最低的,只有4%,这从侧面也反映出,由于工作压力和工作性质的关系,这两种职业的人在运动健身方面是十分欠缺的。”我不熟悉医务行业,很感谢京东为金融从业者这么操心。但心中也升起另一种想法:有没有可能金融从业人员平均收入高,很多人去健身房运动,或都参加半马、全马了,而不需购买健身类商品?有没有可能因很多健身类商品是耐用品,金融从业者早就购买了?有没有可能金融从业者在运动健身方面不欠缺,反而超过了平均水平?

数据并不会说话,需要人去解读。在数字技术时代,谁及时拥有了真实、可靠、全面的数据,谁就占了先机,但只有科学辩证地解读数据,才能真正获得制胜的法宝。很遗憾,数据解读并非易事,即使专家和大机构也常常犯错。

共享单车、高铁、支付宝(移动支付)和网购被一些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很多人认为共享单车在解决了人们“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同时,还能减少乘车,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据ofo小黄车与某研究机构今年4月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骑行研究报告》,“以ofo为3000万用户提供的超过5亿次出行数据为基础,对共享单车节能减排予以分析。其中,20个城市一季度累计骑行5.93亿公里,减少汽油消耗4250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956吨。ofo引领的共享单车时代,造就了绿色出行新样本。”一个季度碳减排超过13万吨,还能有比这个更环保的吗?问题是,仅仅根据骑行公里数就得出共享单车减排贡献,就像只谈产出不谈投入,只谈收益不谈风险一样,是很不靠谱的。

环保人士Chris Goodall在《如何低碳生活》中提出:“如果步行意味着你需要吃得更多来补充损失的能量,(在节能减排方面)驾驶可能会比步行来得更有意义。”他是这么计算的:如果一个人步行1.5英里(相当于2.41公里)后,用一杯牛奶来补充热量。那与牛奶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大致相当于来自一辆车开1.5英里的排放量。如果两个人走路1.5英里之后都喝一杯牛奶,那这两人走路的碳排量就要超过同坐一辆车行驶1.5英里了。

当然,Goodall的分析并非没有漏洞。走路的人未必要喝一杯牛奶;开车可能堵车;多吃一块鸡腿行不行?如果只走0.5英里,或拼命走了10英里呢?不过,即使他的假设和分析有漏洞,也并不影响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计算节能减排的真实效果没有那么简单。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官网报道,去年近20家品牌投放了约200万辆共享单车,而今年估计投放总量极可能靠近2000万辆。这些自行车报废之后,会发生近30万吨废金属,相当于5艘航空母舰构造钢的份量。一辆自行车由25个部件和150个零部件组成:座垫、框架、车轮、链条、电子锁……这些部件属于金属、橡胶、塑料……

假设经过行业洗牌,今后共享单车在我国稳定在5000万辆,根据上海和天津的“三年”报废标准,每三年会产生多少废金属、橡胶、塑料?共享单车的CEO们有没有测算过每三年生产5000万辆自行车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温室气体?事实上,今年5月ofo和摩拜生产商天津富士达和天津爱玛均因超标排放或环评问题被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和立案查处。

借鉴Goodall的分析逻辑,人们如因骑车而多喝一杯牛奶或多吃了一块肉,因此而多增加了一些碳排放。这样的后果,有没有考虑进去?目前,共享单车乱停放、坏损问题严重,需有人整天开车到各个地点去整理、回收。这些与共享单车相关的汽车出行导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没有科学预测过?

暂且撇开无序侵占城市公共空间、政府雇人清理乱停放车辆(所有纳税人买单)这些成本不谈,就针对共享单车对节能减排的真实贡献,目前所见到的所有分析报告都是不完整的,甚至不科学的。

二战期间,美国海军研究要在轰炸机哪个部位置加装甲以更好保护飞机。海军研究人员在仔细研究了执行任务归来的飞机身上弹孔数据后,推荐装甲应该加在飞机被打得最烂的部位。问题是不是很简单?可匈牙利统计学家亚伯拉罕·沃德(Abrahm Wald)偏偏要往复杂里想。他指出研究者们只考虑了安全飞回的飞机,而那些被击落的飞机没有机会被研究。飞机上的弹孔表明这些轰炸机虽然受到创伤,但仍能安全飞回来;而那些被击落的飞机(研究者无法看到和研究)肯定被击中在其他部位。沃德于是建议海军应该增强飞机上没有被击中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一旦被击中,飞机可能就会被击落。沃德的这项工作至今都被认为是运筹学领域的开山之作之一。

对数据的科学解读,无论是对政府决策、企业管理,还是对投资都至关重要。以投资为例,做量化分析的人,通常认为市盈率(股价与每股盈利之比)低的股票(也被称为价值股)往往能跑赢市盈率高的股票(也被称为成长股)。但我们能仅仅根据低市盈率就买入某只股票吗?上市公司每个季度才公布一次季报,有没有可能公司确实发生了很糟糕的事,投资者大量抛售该股票,从而导致股价大跌、市盈率大幅下降呢?如果只看数据而不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含义,买入这样的“价值股”,很可能就踩到了地雷。

(作者系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