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 上证观察家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10月11日

查看其他日期

经济学“重生”需要的是理念上回归

2017-10-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塞勒认为自利原则也不是完全有效的,人们会通过合作来产生共赢,甚至会无私地牺牲掉自己的利益来进行慈善捐赠。因此,人既不完全自利,也不完全自私,只是个非完全理性的个体。

所谓“行为经济学”,就是以“人的行为”为出发点,运用经济分析的工具反过来解构“人的行为”的一门学问。主流经济学的基础是“理性人”的假设,而行为经济学则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

⊙邵宇 陈达飞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塞勒,因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塞勒将心理学上的现实假设应用于人的经济分析,通过探究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及自我控制的缺失,演示出这些人类特性如何系统性地影响个人决策,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体结果。本文仅谈“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

反思经济学最基本假设

笔者的理解是,塞勒获奖或许可以看作理论界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反思的结果。从微观到宏观,主流经济学均建立在“完备理性”和“完全信息”的基础之上,认为人的理性行为会导致社会最优的结果,短期对“均衡”的偏离是一种合理的扰动,市场自身就会修复这种非均衡。基于理性假设的新古典经济学自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发生普遍“滞胀”现象之后就成为主流。在主流思想的影响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启了新一轮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从上世纪末的互联网到2007年前的房地产,一波接一波的“非理性繁荣”均被主流学界所忽视。就像卢卡斯在2003年说过的,人类已经告别了危机。但这样带有“庞氏骗局”色彩的繁荣是难以为继的,金融危机就是一场清算。

危机之后,布兰查德和伯南克仍然认为这不是经济学本身,而是应用层面,也就是经济管理领域的错误导致的。但曾经被视为美国的“英雄”,也是任美联储主席时间最长的格林斯潘却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的经济模型有缺陷,同时自己的思维模式又被错误的模型所钳制,导致了对资本市场的创新失去敏锐的判断,最终只能由市场以危机这种激烈的方式做出反应。

那么主流经济学到底错在哪儿?它为什么解释不了资本市场上的各种反常现象?经济学如果都不能解释现实了,谈何指导人们去改造世界?所以,从那些与主流理论预测不一致的人的“反常行为”出发,塞勒教授从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开始反思,找到了问题所在。

“理性”与“有限理性”

众所周知,在主流的古典经济分析框架下,无论是企业理论、金融市场还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个人在所有经济现象分析中均被假设成是理性的,同时会尽可能地追求最大利益。然而,现实中的个人往往依靠直觉来解决问题,而且就算人们谨遵各种假设,也会经常犯错误,所以说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往往是一种理想的、简化的假设。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之间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个假设束缚住所有个体。(下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