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 上证观察家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11月1日

查看其他日期

学习新思想 瞄准新方位 推进新征程

2017-11-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杨成长

■要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把握我国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发展方向。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规模、数量和在经济中的占比问题,而是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率不高、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

■证券界要在尊重金融市场发展基本规律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的特殊环境和特殊使命。既要看到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差距,努力汲取世界最先进的金融市场发展经验,也要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优势。

■要进一步提高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战略地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展实体经济是核心。实体经济发展对土地、能源资源和资金的依赖度将逐步下降,对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依赖度将逐步提高。推动企业资产资本化,推动资本社会化,是现代经济体系下实体经济对资本市场的最重要需求。

学习好并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证券行业最核心的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了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任务,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证券界应该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市场改革发展实际,作出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要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把握我国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发展方向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表明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

同样的,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商业银行规模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债券存量规模全球第二。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货币资产规模全球第一,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已经很高。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基本矛盾也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表现为人民和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的多元化高质量的需求和金融市场产品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规模、数量和在经济中的占比问题,而是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率不高、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

因此,我国金融证券界,必须要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把发展的指导思想转变到全面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和提升金融服务品质上来。

要深刻认识我国金融市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证券界要在尊重金融市场发展基本规律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的特殊环境和特殊使命。既要看到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差距,努力汲取世界最先进的金融市场发展经验,也要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优势。

例如,我国金融市场承担着每年为六十万亿元投资规模提供投融资服务的功能,这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做到的。美国金融市场虽然规模巨大,但是美国每年的投资规模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美国金融市场也没有经历过长期持续为大规模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提供金融服务的经历。我国有最成功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每年投融资规模位居全球政策性银行前列,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银行资产质量甚至优越于一般商业银行。我国储蓄规模全球第一,商业银行长期承担着将储蓄资金转化为企业经营和政府投资资金的作用,居民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任感位居全球前列。无论利率水平有什么变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自储蓄的资金成本始终保持较低水平。新时期我国又在科技金融、移动支付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从控制风险和金融市场运行的平稳性角度看,近四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承担着为经济建设提供中长期资金的功能,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周期波动,都要影响到银行资产质量和安全。境外研究者多次预测中国将发生金融动荡和危机。但是我们凭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掌控能力,前瞻性地把握方向,积极化解潜在风险,积极应对局部金融市场波动和全球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总体保持了金融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局面。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的制度框架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所表现出的制度优越性。只有客观评价发展历史,充分认识发展成就,才能深刻体会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制度优越性,才能提高全社会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制度自信。有了制度自信,才能进一步提高对金融市场发展方向、改革创新和制度设计的主动性和掌控力。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金融服务人民、金融服务实体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面贯彻落实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我国居民是金融市场的最大贡献者。居民每年新增十几万亿元储蓄,构成了金融市场基本资金来源。居民的高储蓄构成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尤其是高投资增长的原始资金来源。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是将居民储蓄资金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建设资金。为居民提供高质量贴合实际的金融服务,保护好维护好居民金融资产安全,是各类金融机构的重要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居民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坚持把维护居民资产安全放在首位,是我国国有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和服务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导向,必须要长期坚持。

保护居民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权益,关键是要落实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出台了第一部《证券期货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条例》,关键要结合十九大报告精神,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本质要求是证券经营机构要始终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特别是在投资者利益和企业经营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投资者频繁交易、使用过高杠杆、购买风险过大产品,都能给证券经营机构带来收入,但却损害了投资者自身的财产安全。要督促证券经营机构把业务发展方向转向提供专业服务上来,消除业务收入对个人投资者过度交易、过度杠杆和盲目投资行为的依赖。要改革对证券经营机构的监督考核标准,既要考核公司的财务指标,更要考核公司的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要把对投资者尤其是普通投资者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重要的监督和考核对象。要督促证券经营机构重视对普通居民、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证券投资服务,开展普惠金融。要引导居民通过购买专业机构金融产品来开展金融投资,督促机构多发行收益率稳定的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平滑市场波动,稳定金融投资的市场预期。

要加大对金融产品市场的整顿。当前我国金融产品种类和结构过分复杂,超出了普通居民的理解能力,非常不利于推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矫正金融机构创设金融产品的理念。银、证、信、保在金融产品的创设上要突出主营,要根据资金性质和产品发行对象,确定明确的投资对象,防止过度交叉投资。要减少金融产品的投资环节,底层资产要清晰。要防止金融投资过度结构化和过度杠杆化。各类金融产品的预期收益必须跟产品的性质和投资对象要一致,与金融市场的利率收益曲线基本一致,坚决杜绝不切实际的过高预期收益率的金融产品。

要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实质,在证券市场发展上坚持改革创新和法制监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动力,依法治国是将改革创新成果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两者结合才能一方面不断推动制度变革,释放制度红利,另一方面不断将改革成果通过法律法规巩固下来,以法治的力量来推动改革成果转化成发展动力。

过去,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没有处理好改革创新和法制监管的关系。一强调改革创新,就认为要大胆突破一切制度规定,就会忽视或淡化法制监管的作用和力度;一强调法制监管,似乎就意味着放慢改革步伐,收缩创新力度。证券市场改革创新的目标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下,建立我国资本市场完整、规范、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形成资本市场现代监管体制和治理结构。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和法制、创新和监管的关系,才能保障我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创新始终沿着正确轨道运行。

在证券市场改革创新中,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各级党组织纵览全局、协调八方的作用,坚持在顶层设计框架下逐步推进。要反对为创新而创新、向华尔街看齐式创新、单纯利益驱动下的创新。

创新的首要目的是要把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金融创新既有一般规律,例如,欧美金融创新基本上遵循着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扩大证券发行基础,推动资产证券化,推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等主线展开。但是各国金融创新需要按照什么样的逻辑进程来推进,并没有统一模式,需要根据各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来决定。

在创新上要掌握主动,要“站着创新”,不能“跪着创新”。要看到我们的长处,发挥我们的优势,眼睛不能只盯着我们的不足。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得到发展,首先必须寻找到自己的优势。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外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批评,跟欧美资本市场相比,似乎浑身上下全是缺点和问题,剩下的就只能是虚心学习了。“跪着创新”的态度,必然导致“人有我有”的指导思想、简单“拿来主义”的消极做法。我们资本市场有很多优势是西方资本市场所不拥有的。我们有丰富的上市资源,企业成长层级分化明显,总体成长性较好;我们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企业在上市交易,发展后劲和空间巨大;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没有完全开放,伴随人民币国际化,我国资本市场对全球的吸引力将逐步增强;我们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有正在快速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我们有丰富的资金资源,最庞大的投资者队伍。这些都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特殊优势。

创新必须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发展资本市场是为了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无论是资产证券化还是各种衍生工具的创新,首先是为了满足企业扩大债券发行和防范商品和金融产品价格波动的需要。实体经济应该是这些工具的主要使用者。创新也为各类金融投资机构提供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工具,维护市场稳定。如果一项创新不能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不能为机构控制风险提供有效帮助,不能有效维护市场稳定,那这类创新就是不必要的,起码在目前阶段是不需要的。

创新不能违背宗旨,不能遵循一成不变的模式,不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资本市场创新要更加注重发挥优势、服务实体、弥补不足、整体设计、稳步推进和监管领先等基本原则。

资本市场创新必须和加强监管体制改革、推动证券市场运行的法制化同步推进。

一是分清行政监管权力和法治的边界,全面提高证券监管的法治水平。明确行政监管的范围,推动条件成熟的行政规章法制化。二是要划清行政监管组织和自律组织的权力边界,防止职能错位,强化自律组织的自律职能,强化证券交易所作为交易市场核心组织者的作用。要把证券市场各种具体制度设计、规范和运行维护的权力交给市场,交给自律组织,防止政府替代市场进行决策,防止证券市场的创新风险和运行风险演变成局部性金融风险。三是变机构监管为行为监管和金融品种的属性监管。随着金融混业化的加深,除了证券公司外,其他金融机构和相关机构开展证券或类证券业务已经十分普遍。证券业务牌照也将逐渐向非证券金融机构开放。机构监管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发展需要。另外,我国过去统一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分属不同行政主体来管理,人为造成市场分割的局面也必须改变。建立全国统一的证券大市场,按照市场性质、产品属性和机构行为来决定监管范围和相关法规的适用范围是基本趋势。只有这样的监管体制改革,才能确保监管不留死角和夹缝。四是在监管方式上,必须放开市场入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五是在监管合作方式上,必须从过去各部门的分立监管变为联合监管,形成联合监管模式,重点监管跨领域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行为,防止过度套利。

要全面提高资本市场服务现代经济体系的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步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强调了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增长结构、转化经济增长动力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如何提高服务新时代现代经济体系,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课题。

要进一步提高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战略地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展实体经济是核心。实体经济发展对土地、能源资源和资金的依赖度将逐步下降,对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依赖度将逐步提高。推动企业资产资本化,推动资本社会化,是现代经济体系下实体经济对资本市场的最重要需求。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资产总规模约360多万亿元,净资产约160多万亿元,上市交易的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只占到非金融企业总资产和净资产的十分之一左右,远远低于欧美十分之三到四的正常水平。因此,全面提高企业股权的挂牌、上市和交易比例,推动资本社会化,是当前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最迫切的任务。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成就,不仅要看制度和体系是否完备,更要看我国实体企业的资本有多少已经转化成能够交易的股权,并通过股权交易能够有效灵敏地实现企业的并购重组;要看所有愿意进行股权挂牌交易的企业,是否都能够方便地寻找到企业股权挂牌交易的市场,能够科学定价和适度交易;要看我国居民持有的,特别是长期稳定持有的股权在居民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居民是否已经成为企业股权的最大拥有者。资本社会化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基础,是实现国有企业资本化运作的市场前提。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必须要以推动资本市场社会化程度作为最终衡量标准。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技术和人才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科技创新型企业越来越成为市场主体。资本市场如何扶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如何推动技术资本化、人才资本化,都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课题。目前,我国金融各业都在积极探索服务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力发展投贷联动、硅谷银行、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股权众筹等新兴服务模式。知识产权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也正在加速发展,技术入股和商誉评估等也在推进。

新时代,我国正在加速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战略。这些战略的推进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推力,也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服务课题。

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看待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战略意义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国家安全是安邦治国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经济和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防范和潜在风险源的化解,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发展阶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金融市场必须服务实体、服务国家战略、严控风险的三项基本任务。4月26日,中央政治局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主题进行集中学习,习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六个方面要求。7月15日,党中央主持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习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党中央对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确立了服务实体、严控风险和深化改革的发展政策。7月26日,习总书记在向省部级干部发表重要讲话中,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阶段最紧迫的三项任务之一。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了党中央以维护国家金融市场安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主线,高度关注我国金融业发展,在充分肯定五年来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也提醒金融各业认真总结这几年在发展思路、创新方向,以及处置系统性风险源方面存在的偏差,全面系统阐明了党中央对金融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导向,全面加强了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实体经济投资和金融投资收益率出现倒挂、金融投资和资产投资膨胀、社会投资虚拟化、全社会投机氛围一度较为浓厚等问题。必须要高度关注金融行业、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重大结构关系扭曲,基准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汇率、股票价格指数、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等重要金融产品和金融属性产品价格走势与实体经济周期相背离等问题。必须要高度关注部分金融创新偏离了轨道,基于金融机构短期利益和过度竞争的各种制度套利性创新所带来的风险。

当前不仅仅要高度重视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源,更要进行金融风险管控的组织和体制改革。金融风险不只是金融市场的问题,其风险源往往在实体经济领域,因此从源头上控制金融风险,必须要国务院相关部委的协调。例如要控制房地产领域的风险,就需要住建部的参与;要降低国有企业的杠杆,就需要国资委的支持;要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就需要财政部的配合等。因此,在国务院层面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建立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部委常设机构,是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组织保障。

要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风险管控职责,必须要把宏观审慎管理作为宏观金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宏观流动性监管,必须既要关注一般物价,也要关注资产价格,防止资产价格的过度泡沫化。必须要将分业监管和综合监管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跨市场跨行业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形成有效的监管体制。

将控制局部性、系统性风险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底线,将逐步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源作为核心任务,将全面提高证券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作为最迫切的工作,是新时期总体国家安全观对证券行业的基本要求。

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阶段,继续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证券监管的法制化水平,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资本市场治理体系,努力发挥资本市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的作用,是新时期我国证券行业的共同任务。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