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12月19日

查看其他日期

行为金融学进展的思想源头

2017-12-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孙 涤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一百三十七

塞勒在回顾认知心理和行为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时,特别推崇凯恩斯,尊其为开山鼻祖。他认为凯氏名著《通论》最精彩的论断,是对金融市场中投资行为的透辟解释。凯恩斯对人性的超凡洞察,不仅来自他的聪慧和学养,更得自他真枪真刀在股市的拼搏。

塞勒的《“错误”的行为》并不是理论学术著作,反倒可说是一本掌故小集。作者也明白告诉读者,那些在你做选择时起作用的,还不是那一刻跃入你脑际的那些印象么?的确,世事变幻有如白云苍狗般纷纷扰扰,不在乎你经历过什么,而在于你记住了哪些,又是怎样记住的。那些浓缩了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观,对你拿主意的影响要远远胜过“理性的分析”。

塞勒在回顾认知心理和行为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时,特别推崇凯恩斯,尊其为开山鼻祖。但凡读过凯恩斯原著的任,对他的文辞隽永寓意深远想来会留下深刻印象。塞勒认为凯氏的名著《通论》最精彩的论断不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而是对金融市场中投资行为的透辟解释。凯恩斯对人性的超凡洞察,不仅来自他的聪慧和学养,尤其得益于他真枪真刀在股市拼搏过,并曾在大萧条中濒临过个人破产的经历。与一般学者不同,凯恩斯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谈风险,而是敢于到投资市场冒险,博弈的是他自己的真金白银。

凯恩斯有个妙喻,把选股比作选美,认为在股市投资这种人际间的博弈里,选股的要点不在于你个人的好恶,而在于判断投资大众是怎样看待某只股票的。塞勒曾有过测试,来验证“选美”诠释是否真的具有股市实战价值。塞勒的团队1997年在英国操办过一场公众竞赛,于《金融时报》上刊出消息,胜出的参加者可以赢得两张伦敦到纽约的头等舱往返机票(由英国航空公司赞助)。条件是从0到100你猜一个数字,最接近于所有参加者提交数字的平均值的三分之二者,算是赢家。

假定通常人们所猜的数字是50的话——统计学原理表明,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居中的数字最有可能也是最合理的,那么你猜33也就是50的三分之二就能胜出。不过,这只是第一轮猜测,要是大多数人也明白第一轮的结果在33附近,那么接着开始第二轮猜测,结果就应该33的三分之二即22。 然后是第三轮猜测,得到的则是14或15,即22的三分之二…… 这个多层博弈,就像我们古代的一个著名寓言,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上的斗智。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反讥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于是反驳,又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多轮博弈,实质上是在博傻,直到0,所谓的“纳什均衡”为止(可以证明这个“纳什均衡”是唯一的)。事实上,的确有不少,多半是些受过高等经济训练的“理性行为人”,猜的数字是0或者1。而那次竞赛,最终获胜者的数字却是13。

参加者为什么选他的数字的理由,塞勒团队有访谈和分析,这加深了我们对人的貌似吊诡行为(其实乃人所固有的常态)及其动机的理解。纳什均衡被金融学封为圭臬,然而,现实中的常人在现世的博弈中,却让纳什均衡定格在了“博傻”的极致上,不亦怪乎!我于是猜想,要是当时塞勒把竞赛的条件规定为“从0到100猜一个数字,最接近于所有参加者提交数字的平均值的四分之三的得胜”的话,那么纳什均衡就会落在100,同样吊诡的一个点上。

这类匪夷所思的“博傻”行为,多多少少可以在股市里捕捉到,结果是极端的熊市,或者极端的牛市。设若阁下足够聪明,毋宁说足够冷静,那一刻就是“接盛天上降下来的金雨”的时机。然而,又有谁像巴菲特那般能耐,拿出“澡盆”来接盛“金雨”呢?明眼人至多会拿“汤勺”来接。也就是说,在“市场先生”发癫的气场——万众合力的宏观效果,一个人最难“逆势操作”,虽然在那个时点他最该逆众人而动。

顺便也引申开来,谈谈人的微观行为——个人是怎样感受风险并影响他的风险决策的呢?

塞勒和他芝大同事法玛教授,办公室在同一幢楼的上下层。他对法玛抱有敬意,但对法玛致力构造的“有效市场假说”有着相当深刻的剖析。这个假说中的两个假定:其一是所谓“市场价格无误”, 其二是所谓“没有白吃的午餐”。 现在我们有了足够的经验事实来证明,这两个假定对常态下常人决策都很不靠谱,而当时的主流经济理论却将其认作“无疑议地被证实了的”。虽然有不少心理实验,以及一些投资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已提出了好几种“悖论”,令其难以自圆其说。

向以严谨著称的经济学理论大师萨缪尔森,是数理逻辑经济分析框架的主要奠基者,也听说了这些吊诡的悖论,决定来验证一下,或说试图证伪其中的一个。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俱乐部的一次午餐桌上,向同系的布朗教授建议一个小赌局。他拿出个硬币要抛掷,让布朗猜,猜对赢200美元,猜错输100美元,玩不玩?布朗迅即回答,不玩。他思考了一会儿又说,要玩就玩100次。萨氏当然没答应。对两个训练有素的学者,这容易解释,布朗怕冒风险,但依照大数法则,风险可控或几乎稳赢,若硬币不假的话, 他输钱的概率在1%以下。

这个赌局即便玩一次也显然对布朗有利,因为数学期望的结果是他能赢100元。可布朗为什么不肯贸然应战呢?心理学的测试认为,对输和赢,人的心理感受绝不相同,有大约2.25倍的差别。你输100元感受到的痛苦(负效用)要你赢225元感受到的幸福(效用)才能抵偿。然而我却怀疑,萨缪尔森就算建议布朗猜对的话赢250元,猜错则输100,他也未必肯玩一次。输赢大不一样,在行为经济学上是一个大发现,导致了“前景理论”的重大突破。

萨缪尔森的思索,以及“前景理论”的要旨,我们将在下期分解。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