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要闻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1月11日

查看其他日期

“逆周期系数”调整不改人民币汇率大方向

2018-01-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陈羽

“逆周期系数”调整传闻扰动下的首个交易日,人民币中间价出现波动。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207,较前一日下滑239个基点,创下2018年开年以来中间价最低值。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不能因短期中间价走势而草下结论,“逆周期系数”调整并不会改变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并引发贬值预期,未来汇率将更多由市场供求决定,双向波动有望加大。截至记者发稿,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报6.5150,较中间价回升57个基点。

9日有媒体报道,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随后央行回应,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因素,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从去年人民币走势看,市场普遍认为,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的“逆周期因子”有效打破了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通过校正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性,已基本纠正了去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不足的问题,也带动一篮子汇率回到与中国经济基本面相符的合理水平。目前外汇市场顺周期性已明显减弱,“逆周期因子”任务已阶段性完成。

汇丰银行高级外汇策略师王菊说,汇丰内部模型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在美元和一篮子货币目前的走势下,无论调整还是不调整“逆周期因子”,其实对人民币中间价定价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根据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测算,目前外汇市场是有效的,各行确实已经调整了“逆周期因子”。他认为,“逆周期因子”设置的初衷是阻止市场失灵,并不改变外汇市场的方向,“所以我不觉得,因为这个‘因子’调整,就会导致人民币贬值或者升值”。

“逆周期系数调整不代表汇率政策变化。”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也告诉记者,无论是引入还是调整“逆周期因子”,均不会改变外汇供求的趋势和方向,只是适当过滤了外汇市场的“羊群效应”,促进市场行为更加理性。从这一点来看,调整因子一方面说明央行认为当前外汇市场不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市场预期较为健康。

“逆周期因子”调整,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变回了原有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每天影响报价的大因素仅剩下两个:市场供需情况和篮子货币走势。

从篮子货币走势看,谢亚轩预计,未来两个季度,人民币走弱的可能性更大。现在美元具备由弱转强的可能性,一方面,市场对于欧央行货币政策退出宽松预期很强,已经充分体现在欧元汇率上,未来只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市场低估了美国经济基本面回升力度,因此未来两个季度美元比现在强的概率更高。

从市场供需影响看,贸易差额对于外汇收支供求有较强影响。谢亚轩说,从历年结售汇数据看,一季度外贸企业进口原材料,对外付汇的需求旺盛一点。

基于这两点因素,谢亚轩预计,人民币汇率今年会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若美元指数今年盘桓在90至100区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约在6.45至6.95之间浮动。李慧勇判断,今年美元指数大概率围绕92震荡,相应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可能在6.3至6.6。

王菊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的均衡汇率在6.5至6.6,“逆周期因子”调整后,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双向波动特征会越来越明显。李慧勇也认为,“逆周期因子”调整有利于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弹性。

谢亚轩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自我进化的功能,未来时机成熟,只需要淡化篮子货币影响,那么最终会形成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人民币汇率。“所以,我不认为未来需要对形成机制作大的变革。”谢亚轩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