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5月25日

查看其他日期

放宽国有股流通控制很有前瞻性

2018-05-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桂浩明

□桂浩明

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引起各方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对证券市场有着重大影响的文件,当然有必要作出认真的解读与分析。

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办法》,主要内容是规范国有股的增持与减持。2007年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曾联合印发《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19号文),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出售所持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股权,三年累积达到5%的话,需要报国资委审批。而依照这次的《办法》,则改为一年内转让5%,才需要审批,这无疑大大放宽了对国有股减持的数量限制。另外,《办法》还明确规定,国有控股股东的合理持股比例由国家出资企业研究确定。换言之,今后国有股的增持与减持,只要符合合理持股比例的要求,就可以由国家出资企业自主确定。这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有出资企业的自主权。所以有评论认为,《办法》放开了国有股减持的口子,今后这类“大非”将会以比之前快几倍的速度减持,进而担忧会对股市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笔者以为大可不必为此担忧,因为《办法》主要是放松了对国有股增持与减持的行政管制,而并没有要求国家出资企业大幅度减持国有股。在这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需要制定国家出资企业对上市公司的合理持股比例,在如今强调要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大背景下,国家出资企业无疑需要对控股、参股的上市公司保持较高持股比例,想来不至于会将这个比例定得过低。另外,现在只是调整了审批门槛,这并不意味着职能部门会任性减持。事实上,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国家出资企业在减持国有股时,也需遵循证监会有关限售股减持的要求,在目前条件下,一年内在二级市场减持5%恐怕并不容易。所以,那种认为有了《办法》,国有股会大量减持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沪深股市中,国有股的市值大约18万亿元,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资产,每年会带来大量分红收益。这几年市值一直在平稳增长,对于这样的优质资产,理应高度重视,没有理由轻易在市场上甩卖。大家也看到,在这几年中国有出资企业增持上市公司股权的案例,是越来越多的。

再进一步说,作为国有股,在一定条件下适当减持,对市场也是有利的。譬如现在沪深股市上有很多优质的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虽然市值很大,但因为绝大多数股票是归属国家出资企业的,在市场上实际流通的数量并不多,这也就使得有意投资这些公司的大资金难以下手,特别是现在政府已经放开了对金融企业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如果真有外资要想大规模进入,以眼下这样的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实在是很困难的。而这也就使得这些公司的内在价值不容易得到充分的发现,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其估值的提升。在MSCI接纳沪深A股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股权的适度分散化,可能会逐渐成为大资金的现实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办法》也是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并且充分体现了开放的思维。

换个角度来说,沪深股市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并不在于非流通股的减持压力,而是相关改革机制不到位,公司治理水平低以及缺乏稳定的长线资金。而稳定的长线资金入市,又对上市公司的流动性有相应的要求,希望大资金能进得来,也能出得去。而赋予国家出资企业以相应的自主权,在确保掌握合理股票比例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合法、必要地增持与减持,也是为长线资金的入市创造条件。因此,从长线角度来看,现在放松对国有股流通的控制,本身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举措,明显有利于沪深股市的长期稳定发展。当然,作为投资者,希望看到国有股能有序地流通,并且能给投资者明确的预期,同时还希望监管部门能够积极引进长线资金,以此来对冲供应增加的风险,这样的要求也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在今后国有股的减持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落实了《办法》,并且取得了多赢的社会效果。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