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上证观察家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5月10日

查看其他日期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功能如何定位?

2019-05-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志彪

□刘志彪

进入新时代,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域治理模式开始突破传统分割式治理的窠臼,进入了经济社会一体化协同式治理的新阶段。区域内各省市之间将彼此主动对接、深度互动,具体表现为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同时上海也正会同相关省份抓紧研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方案。

示范区不是经济技术开发区

过去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带动方面。上海作为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在降低长三角地区的交易成本、整体提升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新时代新要求来讲,上海的引领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其中原因,既与国家出口导向型战略的趋势推动有关,也与上海和江浙皖的“中心-周围”关系的发展阶段有关。

与过去把整个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区方法不同的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是在长三角范围内的、空间选择更为小尺度的示范区。现在看来,这个示范区的范围和规模放在县区一级的联系上比较妥当。根据空间联系,示范区建设的区域定位应该落在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组成的区域内比较合适。

这个示范区的功能如何定位呢?有人说,这个示范区的功能应该定位于生态环保区。其实,如果是生态环保示范区,定位在沪杭宁高速公路带沿线可能更加合适。这样也可以把安徽的一部分县域包含进来。也有人说,这个区域的功能应该定位于一体化的体制创新示范区,依据是长三角一体化担负着为中国未来探索通过体制改革获得经济增长动力的历史使命,因此长三角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为国家发展路径探路。这话虽然没有错,但是却是混淆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功能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功能。

在中国过去的增长道路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是个很大的动力,但也造成了块块分割,效率不高的问题。怎样通过体制改革平衡各方利益,既发挥地方积极性,又有统一市场,是个大课题。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功能。这种体制机制改革对全国的示范作用,完全可以在长三角大范围内,通过一些具体项目的逐步实施来体现,这样更具有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和推广的价值,并不需要在自主权和地理范围较小的县区级层面试行。应该指出的是,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定位不正确,极有可能把这个示范区搞成普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者一般化的制造业园区。这将有违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初衷。

三个考量的维度

从各方面的分析来看,定位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是一种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方案和符合长三角实情的战略选择。

第一,它是中国必须适应世界竞争的基本态势所决定的。当今国际竞争格局说明,能否拥有独立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国家的竞争优势和民族的崛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应该有这种战略意识和责任担当。

第二,它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性质所决定的。谋科技创新就是谋发展,谋发展也需要谋科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科技创新就是高质量发展,需要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来提供一个试验田。

第三,它是落实党中央所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的具体行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给北京、上海两个特大城市的战略任务,是必须坚定不移地逐步实施的行动目标。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不能忘记这样一个最重要的任务。

这是因为,其一,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意味着中央在上海原来的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四大国际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新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二,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旨演讲中,给了上海三项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一是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二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三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三大任务寓意深远,都可以作为完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的战略支撑手段。它们之间特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表现为,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有利于长三角区域在开放中吸收国外的先进生产要素,从而实现自主创新;同时,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也有利于把开放的能量向长三角其他地区进行扩展。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不仅支持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且更重要的是利用资本市场直接支持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未来,大量利用政府直接补贴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传统做法已经不合时宜。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对处于发展初期的高科技产业,最好的办法是利用风险资金和资本市场的支持。而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仅是为了建立统一的市场,更多的是通过一体化发展机制,把上海向东的对外开放与向西的对内开放连接起来,实现三省一市的科技资源、人才优势和教育成果的协同利用。

其三,长三角区域具备建设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的基础条件。长三角地区由东向西有两条走廊,即G60科技走廊和沪宁合之间的沿江地区,这里分布着长三角乃至全国最丰富、最密集的大学、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可以依托于大学、科研院所,尤其是长三角数量众多的双一流大学进行创新创业。同时,也可以依托长三角的人才优势、企业创新主体优势、开放型经济优势,以及科技园和高科技产业集聚优势等,致力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上海、南京作为科创中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受制于高昂的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制造成本,而在安徽和江苏北部地区不仅有丰富的发展空间,而且这一带科技园区众多,高科技产业发展基础好,成果转化能力强,因而完全可以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协调方面做出示范。

其四,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定位为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与其主要承担的对内开放任务也是一致的。过去,在出口导向下,无论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还是为其做加工配套的本土企业,做的往往是跨国企业早就设计和研发好的订单,自己只是生产基地而已,本身没有多少创新功能。而对内开放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开放,利用的是我们自己的内需,需要企业自己进行独立的研究开发和产品设计活动。由此以中国巨大的内需为引力,必将逐步培育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和自主创新技术,从而为建设创新驱动国家起到示范效应。

下一步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的是,如何通过解放思想进行体制机制的强力创新,真正形成有利于把示范区建设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的优良环境。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