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7月13日

查看其他日期

今天,金融中心的硬核该是什么

2019-07-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伟大的博弈》
  (第三版)
  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19年)
  (美)约翰·S.戈登 著
  祁 斌 编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2月出版

——再读戈登《伟大的博弈》

⊙徐 瑾

华尔街的历史,不仅是美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更是一部美国崛起的历史。然而,华尔街成为美国金融中心,并非命中注定,其中成长的曲折,有政治的交易,也有随机的幸运,更有人性的博弈。

华尔街的崛起,首先在于美国特质。美国最早的移民定居者,横跨3000英里的大西洋从欧洲的“旧世界”来到美国这个“新世界”,因此他们身上有强烈的开拓精神。按《伟大的博弈》作者戈登对汉语版译者祁斌的说法,“漫长的旅途也使他们有机会在途中摒弃很多文化垃圾——传统文化的垃圾,而在新大陆开始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华尔街的成功,也蕴含在纽约的特殊环境中。美国早期不同来源的定居者的精神,奠定了美国精神的不同底色。我们知道不少美国人都是英国人后裔,比如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宾州的贵格教徒和马里兰的天主教徒。他们往往带有强烈的宗教情怀。这些新移民每到一处,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建令人瞩目的教堂。而纽约的移民气质就有所不同,最早一批移民是荷兰人。当时的荷兰人,不仅是海上马车夫,也是世界金融领先者,他们在纽约的目的很单纯:金钱是主要驱动力。也正因此,在他们定居的最初17年,纽约没有教堂,商业可以说是荷兰人的新宗教。纽约的起步,从一开始就贯穿了商业精神。

回望18世纪早期的纽约,更多是北美殖民地的贸易窗口。要成为金融中心,还需要大人物的推力,这来自美国国父之一的汉密尔顿。或许正是他身上苏格兰移民的烙印,使得他分外具备商业精神。汉密尔顿对美国金融系统影响很大,直到今天,10美元纸币上的头像还是他。据戈登的记述,汉密尔顿曾希望做三件事:建立一个完善的联邦税收体系,以保证国家有稳定的财政来源;希望以美国政府信用为担保发行新债券,偿还旧债券;建立中央银行,模仿对象就是英格兰银行模式,使政府能管理金融并监管国家的货币供应。

显然,这三件事,是期待从不同维度打造美国的金融系统。汉密尔顿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统一的货币供应体系,稳定币值。在他的通盘计划中,纽约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是作为首都的选择。但是,美国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正反博弈的力量始终存在。与汉密尔顿对应的,是以杰弗逊为代表的另一派。早期的美国,在杰弗逊的设计中,应是自耕农的天堂。很自然,杰弗逊主义者对汉密尔顿的计划不感兴趣。他们认为,低价购买债券高价卖出的人是投机者,至于纽约,不过是“人性堕落的大阴沟”。在政治博弈下,在各种讨价还价中,纽约失去了成为美国首都的机会。而且,汉密尔顿的中央银行(就是合众国第一银行)后来也被关闭,直到20世纪初才组建了美联储。不过,即便如此,汉密尔顿计划中的债券发行部分还是通过了,这使美国国家信用得以稳定,债券得以稳健发行。在国家层面,这一举措稳定了美国的信用。

照戈登的说法,18 世纪80 年代的美国,金融的混乱程度,堪与20 世纪90 年代的俄罗斯相伯仲。经过汉密尔顿的整顿,10 年后,美国已在欧洲市场获得了最高信用等级。商业及人口再加上市场,使纽约成了美国的金融中心,华尔街当之成了当之无愧的代表。在金融创新领域,荷兰人走在世界前列,纽约人继承了这种基因,在风险与利润的空间中不断尝试。从此,华尔街的兴衰,与美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密尔顿的远见卓识。是他一手重建美国信用,促成了华尔街的兴起。但杰弗逊主义者,也并非反面角色,他们不是食古不化的保守派。的确,美国建国之初,在金融层面,汉密尔顿主义者与杰弗逊主义者一直在反复博弈,两方对华尔街的态度迥然相异。杰斐逊主义者及其后来的追随者(从安德鲁·杰克逊、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到拉尔夫·纳德),往往仇视华尔街。历史上看,这种博弈,并非没有价值。正是两者反复博弈,彼此监督,确定了彼此的规则和边界,让华尔街没有变成脱缰的野马,在历史的大部分阶段,基本向着合理的方式前行。也正以因为各种制衡与竞争力量的存在,华尔街不断迭代进化。有时满怀创意,有时充满丑陋。

《伟大的博弈》初版于2005年,当时正是金融危机前华尔街傲视天下之时,如今这本书修订增补到了第三版,历史也到了2019年,而华尔街还在尽力挽回形象。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戈登列举了一个变化。2006年迄今,美国人口增长了8%,金融从业者却在缩减,从840万降低到830万。失去的这10万职位,近四分之一在纽约,到底华尔街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呀。

《伟大的博弈》在我国的影响不小,在许多方面,这本书是不少人有关资本市场的启蒙书。我注意到,修订版添加了译者导读,做得很有心。10 多年后,金融危机后的华尔街变了多少,世界变了多少,我们又变了多少?今天重读这本书,想必大家都会有新的体验与感悟吧?

在今天的华尔街上,已看不到经纪人来来往往的景象了。甚至,因为电子交易,纽交所的交易厅也不再那么热闹了,更多是作为向世界各地游客展示的纽约地标。我在华尔街那个著名的铜牛塑像前,看到的也是一群群亚洲游客。那么,华尔街还有未来么?戈登认为,华尔街今天也许更强大了,其触角已伸向全世界,甚至可以说无处不在。

这种情况,不由得促使我们再思考,国人念兹在兹的金融中心,核心到底是什么?金融机构总部?金融人才的聚集?还是光鲜的各类金融商务区?华尔街的变迁史告诉我们,看不见的金融中心要素更重要,那就是看不见的手,或者说市场。

回想一下,物理意义上的华尔街全长不过三分之一英里,宽仅11米,其实从来都不显眼。这条街,在虚拟意义上如此强大,在物理意义上甚至可有可无。这也告诉我们,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如此巨大,尊重看不见的手,就是尊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