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版 封面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9月3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上交所自创“公司画像”平台 上证报独家解码高科技怎么监控上市公司风险

2019-09-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祁豆豆 ○编辑 全泽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期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剧中有个办案利器叫“大案牍术”,该术通过梳理长安各部门过往公文建立起“大唐数据库”,然后精准捕捉案件线索。这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大数据技术。A股市场也已步入大数据监管时代。在证监会积极构建资本市场的监管大数据平台下,上交所已从上市公司监管切入,自主研发上市公司画像系统平台,让大数据高效赋能科技监管,为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让公司监管的“大案牍术”成为现实。

平台上线:

沪市监管利器应运而生

近日,上交所“公司画像”系统平台正式上线,并将在证监系统内部先行先试,检验科技监管的效力。据了解,目前“公司画像”主要由“公司快览”“风险扫描”及“财报审核”三大模块构成。“三大模块能够帮助监管人员快速、全面地掌握公司情况,更加及时、有效地挖掘公司的潜在风险,有效解决监管痛点,有望推动监管由人力为主向人力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模式转变。”上交所项目研发人员向记者表示。

近年来,沪市公司数量日益增多,上市公司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也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在公司质量整体向好的情况下,仍不免有铤而走险者、浑水摸鱼者,财务造假、内控缺失、“忽悠式”资本运作等问题,都考验着一线监管的智慧和敏锐度。监管资源有限与监管复杂性增强的矛盾日益突出,亦对一线监管带来挑战。以2018年为例,沪市上市公司共发布10万余份公告,监管人均处理公告数量达2000份。通过事中事后审核,监管共向公司发出各类问询函、工作函上千份。上交所发现,传统监管模式将难以满足高强度的工作要求,亟需通过科技手段突破瓶颈、创新模式,引领监管工作走向智能化。去年8月,证监会正式印发《监管科技总体建设方案》,标志着监管科技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完成,并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探索、精细打磨,上交所“公司画像”系统平台近日终于揭开面纱。

“公司快览”:

多维透视划出监管重点

“公司快览”作为画像系统集中建设的三大模块之一,是在全面整合公司基本信息和监管数据的基础上,为上市公司建立“名片夹”和“档案袋”,其不仅能让使用者通过直观简洁的“名片夹”快速掌握公司关键特征、形成初步印象,而且还能通过全历史、多维度的“档案袋”帮助使用者深入了解公司的前世今生、方方面面。

记者随意点开某家公司的快览页面,“信息导图”首先映入眼帘。这幅图如“名片”一样,将公司所处行业、市值、实控人等核心基础信息及主要风险等事项进行集中展示,让使用者能快速勾勒公司全貌,掌握监管要点。紧随其后,九大具体信息子模块对公司信息进行具体全面的展示,包括监管档案、关键指标分析、股价与公司大事、股东及关键人员、业务及财务信息、行业比较分析、资本运作信息、外部评价信息、公司关系图谱等。

记者注意到,与其他数据软件信息基础基本多源于公司公告不同,沪市公司画像系统的数据来源更广,除了公开信息,还包括XBRL应用积累的信息披露原始数据,以及其他内部监管资料等。因此,“公司快览”中数据的含金量明显更高,还围绕监管需求包含了更多深层次和多维度的重要信息,如借壳上市、股票质押、一致行动人、现金分红、股份回购情况等。这些关键信息,对判断公司实际质地、运作特点、背后动机等有着重要作用,多年不分红的“铁公鸡”、常年涉诉的“老赖”等都将无处遁形。

“风险扫描”:

七大维度精准判别重大隐患

将上市公司存在的风险隐患予以充分揭示和平稳处置,是上市公司日常监管的重要任务之一。及时关注并有效甄别公司风险,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首要前提。“以往,公司监管普遍采用人工紧盯严防的方法,每个监管员结合自身监管经验和外部舆情股价等,对分管公司的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分析比对,从而识别摸排风险。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受制于自身情况徒劳无功。而公司画像系统的‘风险扫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交易所参与系统设计的监管人员向记者介绍。该模块从财务业绩风险、经营风险、公司治理及合规风险、股东关键人员风险、资本运作风险、公司债券风险、股价舆情风险等七个维度,设置80个风险标签、160余项触发预警情形的业务规则,努力实现对公司风险的识别判定和提前预警。

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