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要闻  查看版面PDF

2020年

5月20日

查看其他日期

厚植科创沃土 注册制让企业上市更顺畅

2020-05-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1版)此外,科创板在主板发行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精简优化,从组织机构健全、会计基础和内控制度、独立持续经营和合法经营4个方面,给科创板IPO立下新规:取消持续盈利、不存在未弥补亏损、无形资产占比限制等方面要求;放宽实控人、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变更年限以及股份权属清晰等要求;将同业竞争等刚性条件在不影响上市公司独立性的前提下,转化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

另外,核准制下的一些“隐性发行门槛”,也在改革探索中被逐步“拆除”。以优刻得为例,公司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较2018年同期下滑84.31%。而在充分披露下降原因和风险提示后,这一“成绩”最终交由市场进行评判。

有资本市场研究专家如是评价:“优刻得的实践再次试出注册制的实质,即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对没有违反基本发行和上市条件的特定事项的处理,首先考虑通过信息披露方式加以解决。”

相伴而生的全电子化审核系统、全过程可查询的审核流程,则以全公开透明的形式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强化了审核结果的可预期性。更精准、更高效、更务实、更协同,在“提质增效”的导向下,科创板发行审核已悄然进阶“2.0”。

对此,中金公司保荐业务负责人孙雷感慨道:“审核效率和节奏的稳定,对于谋求上市的企业而言,曾经是有点‘奢侈’的,如今却是确确实实可得到的。这就是注册制改革的目的。”

用好问询制:问出“真公司”

在审核效率提高的同时,如何平衡“把好入口关”和“以信息披露为核心”试点原则之间的关系,无疑考验着监管的智慧。

“一方面,全社会对业绩造假、欺诈发行行为深恶痛绝,对科创板审核工作从入口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期待较高。”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指出,“同时毋庸讳言,也有很多市场参与者对加强把关存有一定疑虑,担心强化把关可能提高发行上市的隐性门槛。”

期待需要回应,疑虑不能回避。注册制试点过程中,监管机构不再对企业投资价值作实质判断,不因企业盈利能力高低、财务指标好坏而改变审核结果,但这绝不意味着监管放任自流、企业滥竽充数。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注册制审核,正竭力完成从审出“好公司”向问出“真公司”的转变。

“核心是把好信息披露的质量关。”上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把关有问题的项目要坚决处理,把关没问题的则要正常推进。我们明确,不在已经公布的发行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之外新设关口、提高门槛。”

从实践上看,问询式审核的公开、透明、可预期,为“科创板速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首轮问询以“全面问询、突出重点、合理怀疑、压实责任”为原则;多轮问询则是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直击痛点,针对重大性、关键性问题进行刨根问底式深入问询。各轮次问询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共同构成夯实审核判断基础的有机整体。

推陈出新,进退有据,才是健康有活力的循环生态。在高效运转、细致入微的审核问询下,多数企业经过多轮“答题”最终“金榜题名”,但也有个别“考生”知难而退。数据显示,目前共有28家科创板受理企业终止审核,涉及独立性不明、核心技术先进性、业务模式不清晰等原因。

在进退取舍之间,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上交所方面表示:“按照注册制下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的既有规则和程序,无论审核同意还是不同意发行上市,或者因主动撤回等原因终止审核,都是审核中的正常现象。”

不管闯关结果如何,对于怀揣梦想的科创企业而言,接受审核的过程就是一次注册制的洗礼。据悉,苑东生物、泰坦科技等此前铩羽而归的企业,均选择了重整旗鼓,再战科创板。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欢迎“优等生”,也包容“潜力生”,朝气蓬勃的科创板正摆脱羁绊、另辟蹊径,唯“科技创新”作标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诚如科创公司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资本市场的改革也非一劳永逸。目光长远的顶层设计,正以磅礴之力塑造着资本市场。市场各参与主体也在以星星之火,点亮改革前行的道路。

“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不是简单照搬照抄。我们将统筹各层次市场的功能定位,结合市场实际,在充分评估论证、确保市场稳定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改革。”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日前说。可以看到,科创板改革成果的芬芳正不断孕育出新的种子,向更广阔的田野播撒、生发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