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版 封面  查看版面PDF

2020年

5月20日

查看其他日期

厚植科创沃土 注册制让企业上市更顺畅

2020-05-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林淙 ○编辑 吴正懿

在多方呵护和浇灌下,“硬科技”之花正在科创板这片“试验田”里尽情生发。

百花争妍,各美其美。一年时间里,来自北京、江苏、广东、上海等各大“产区”,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六大品类的“科创良种”,不断从注册制的膏腴之壤中“拔节”。另一方面,如红筹企业、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企业等此前无法达到入场A股条件的“奇花异草”,也在此落地生根。

这一极富包容性的“苗圃”是如何建成的?回望科创板从无到有的全历程,其间既有制度规划者“开渠引流”的锐意革新,也有市场参与主体各守其位、各尽其责的滋养灌溉。繁花之下,凝结着规则的更迭,博弈的重构,与理念的重塑。

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初心的定位和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准则,扎紧了制度的“篱笆”,明晰了板块的属性。让企业上得更顺与监管问得更严并行不悖,“宽而栗,严而温”的管理智慧,贯穿于科创板的每个角落。

科创为准绳:不拘一格降人才

“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2014年9月,马云在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的敲钟现场,道出了这一年度“金句”。

然而,这家国内互联网巨头“舍近求远”,藏着诸多无奈和遗憾。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境外注册加之“同股不同权”的股权结构,让阿里巴巴不得不选择在境外上市。主要为传统制造企业量身定做的审核制,也成为诸多中国创新企业相继“出走”的重要因素。

错失本土优质上市资源之痛,化作中国资本市场反思与改革的动力。5年之后,A股全力拥抱科技创新并试点注册制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2019年初,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允许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上市。在此基础上,科创板精心设置了更多元的上市条件:除了提供市值与净利润、现金流、收入、研发投入等指标不同组合的5套上市标准外,还特别针对红筹企业和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另行制定了2套上市标准。“5+2”的个性化上市标准选择,给予申报企业充分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梧桐枝茂凤凰栖。截至目前,科创板已受理291家企业。从注册地区来看,这些“考生”分别来自20个省区市,江苏、广东、上海、北京分别以47家、46家、45家、45家位居前列;从行业分布来看,“报考”企业集中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六大主题行业。

中国资本市场崭新的一页,正由科创板不断书写。2020年1月20日,优刻得登陆科创板,A股市场迎来了第一张“同股不同权”的面孔。特殊股权企业在资本路上迈出的一小步,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探索改革的一大步。

紧随其后,泽璟制药以第五套上市标准“叩门”科创板。报告期内,公司尚无产品上市销售,且尚未实现盈利。若对照传统板块的IPO门槛,其基本无缘A股市场。而科创板注册制下的多元化上市条件,向这类企业敞开了大门。

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投行人士看来,科创板不仅满足了不同类型科创企业的发行上市需求,还让更多科创企业可以基于未来成长性获得尽早登陆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科创板的设立对所有科技创新型公司来说都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它为科创企业开辟了一个通往资本市场高速公路的路口,借助资本的力量,让科创企业加速奔跑,形成有效的创新驱动机制,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谈及科创板对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心脉医疗董事长彭博心潮澎湃。

消除隐性门槛:为科创企业清障开路

从制度构建到审核节奏,从受理企业到监管动态,从科创成色到市场波动,科创板的一举一动都在撩拨市场各方的心弦。

“企业发行上市的门槛降低了,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了,发行上市可预期性更强了。”有资本市场研究专家如此评价科创板的制度运行。通过精简优化发行上市条件,坚持公开透明、可预期审核,建立市场化的发行承销制度等举措,科创板搭建起“四梁八柱”的市场制度。

其中,增强包容性、降低发行门槛是注册制改革推进市场化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科创板通过“做减法”,将能否发行上市、是否选择发行上市等企业的权力主要交给市场,而不再由监管“择优录取”;另一方面,更加突显包容平衡的理念,补齐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短板。值得一提的是,“加强竞争意识”也成为科创板改革命题中的应有之义:向优质科创企业敞开怀抱,以提升A股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从“没有利润莫进来”到“凡是科创请进来”。据统计,截至目前,291家科创板受理企业中,有39家选取非盈利上市标准,其中9家选择了第五套上市标准,均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排头兵”。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