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投资,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读《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2020-06-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李 录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4月出版

⊙潘启雯

学贯中西,并对东西方文明和现代化有着深刻洞见的华人投资家李录,是一位有点“传奇”意味的人:他既是查理·芒格家族资产的主要管理者,也是价值投资领域继本杰明·格雷厄姆、沃伦·巴菲特后的第三代代表人物。2020年4月23日李录还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其生平甚至被收录于史密森尼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Family of Voices”之中。这一项项引人注目的成就,使李录似乎可被视为广大青年的成功偶像和标杆人物。

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李录是不是天赋异禀?其实并不然。李录在他的专著《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透露:在投资领域,智商和学历并不重要。如果智商和学历重要的话,那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早就成为“股神”了。实际上,牛顿在泡沫最热的时期,把全部积蓄都投资在南海公司的股票,最后几乎是倾家荡产。

一场改变命运的免费讲座

李录投身到投资行业多少有点偶然性。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李录谈了很多自己投资进阶的过程和感悟,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来自于一场免费的讲座。

早在1990年,年满24岁的李录,刚刚来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当时的李录跟当下国内的众多“后浪”一样,对自己该如何在美国生存下去感到忧心忡忡。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递给李录一张传单。

李录看到那张传单上说这个讲座会提供食物,所以就决定去听一下,但是到了现场,发现根本没有什么食物。李录还问周围的同学“自助餐”(buffet)在哪里?后来惊奇地发现原来是那个站在讲台上的人,他的名字叫“巴菲特”(Buffett)。李录当时刚开始学英语,还无法分辨“buffet”和“Buffett”这两个英文大写拼写就差一个“T”。

在一个多小时内,巴菲特把股票市场的道理说得清晰明了:股票本质上是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虽然股票价格的上下波动在短期内很难预测,但长期来看一定是由公司的价值决定;聪明的投资者只要在股票的价格远低于公司实际价值的时候买进,又在价格接近或者高于价值时卖出,就能够在风险很小的情况下赚很多钱。

不知何故,巴菲特讲的那些内容令李录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但是李录并没有马上入市,而是在听完讲座后立刻找来了有关巴菲特的所有图书,包括巴菲特致伯克希尔股东的年信及各种关于巴菲特的研究,也了解到芒格是巴菲特几十年来形影不离的合伙人。李录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来彻底地研究他们,并且当所有的研究都印证了当时听讲座时的印象时,他才确信这个行业是可为的。

此后,李录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只股票。当时正逢1990年代初全球化浪潮刚刚兴起,美国各行业的公司都处于一个长期上升的状态,市场上有很多被低估的股票。到了1996年,当李录从哥大毕业时,他已经从股市投资上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回报。

毕业一年后,虽然对前途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但是李录还是决定辞去投资银行的工作,开始了职业投资生涯。李录坦言,创业的勇气大多是来自巴菲特和芒格的影响。1998年1月,他创立了美国喜马拉雅资本,由于支持者寡,他自己身兼数职,既是董事长、基金经理,又是秘书、分析员。由于当时适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尽管李录买进不少亚洲优秀企业的股票,但随后的股票波动令当年就产生了19%的账面损失,公司一度面临生存的危机。

出师不利让李录倍感压力,这些心理负担又的确会影响到投资决策,比如在遇到好的机会时不敢行动。这时,巴菲特和芒格的理念和榜样对李录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因为,在1973年至1974年美国经济衰退中,他们两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李录最失落的时候,他就以此勉励自己,始终坚持凡事看长远。

随后,在1998年的下半年里,李录顶住压力、鼓起勇气,连续做出了几个最重要的投资决定。恰恰是这几个投资,在以后的几年里给李录和他的投资者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李录在回忆这些投资历程时说,在时间上他是幸运的,但巴菲特和芒格的榜样以及他们的书籍和思想,对他的确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投资其实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

早前,股市在李录脑海中的印象,主要停留在曹禺的话剧《日出》所描绘的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十里洋场,充满了狡诈、运气与血腥。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李录发现投资其实就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我是谁,我的兴趣是什么,我擅长什么,喜欢做什么事,进而将这些优势不断强化放大,直到自己超越其他人,取得相当可观的优势。诚如芒格常说的那样:“除非我能驳倒那些最聪明而和我持有相反观点的人,否则我不敢声称自己有了一个观点。”

因为股票投资中多多少少总有一些“零和博弈”的元素,所以你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个与自己个性相合的方式,并通过长时间努力取得优势。当你买入时,必然有人在卖出;反之亦然。两方中必定有一个人做了错误的决定。你必须要确定你比对手知道得更多,预测得更准确。

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的时候,李录就痴迷于阅读《价值线》(Value Line),他对几乎所有事的来龙去脉都想追究。李录发现,一页一页地阅读《价值线》,就是最好的商业训练,对于个人理解投资有巨大的帮助。李录看《价值线》时,通常会先去看“历史新低名单”——股价新低、P/E新低、P/B新低等等,这比“历史新高”要更吸引他。

李录还发现,投资和打高尔夫球很像。两者都必须得保持平常心,心绪稍稍一激动,肯定就打差了。前一杆跟后一杆没有一点关系,每一杆都是独立的,前面你打了一个“小鸟球”(birdie,高尔夫球术语,比标准杆低一杆是非常好的成绩),下一杆也不一定能打好。而且每一杆都要想好风险和回报。一个洞的好坏胜负并不会决定全局,直到你退役之前,都不是结果。而你留在身后的记录就是你一生最真实的成绩,时间越长,越不容易。

很显然,在投资这场竞争游戏中,取得优势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李录由此坚信:“投资是对于未来的预测,然而未来在本质上却是无法预测的,所以预测就是概率。因此,你能比别人做得更好的唯一方式就是尽可能地掌握所有的事实,并且真正做到知己所知、知己所不知。这就是你的概率优势。没有什么事情是百分之百确定的,但是如果你每次挥杆时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那么久而久之,你就能做得非常好。”

李录坦言,真正做到“每次挥杆时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的价值投资者往往具有两个特性。其一,乐于身为少数派。他们对于事情的判断不受别人赞成或反对意见的影响,而纯粹基于自己的逻辑和证据。其二,他们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成为一个学术型的研究人员、侦探,甚至记者,而不是所谓的专业投资者。

没有边界的能力不是真的能力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既浓缩了李录对人类文明、现代化相关“真知即是意义”的思考,也全面展现了他独特的价值投资探索,并结合资本市场的实际做了颇多中国本土化解释和思考。

不少投资人往日在听李录演讲之后,都会惊叹于他的知识渊博和通透。李录往往能将物理、历史、经济、哲学、心理学、传统文化等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并能深入讲述人类从采集狩猎文明走向科技文明、从乡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内在联系性。

曾有媒体问过李录,你这么倾心尽力地讨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和现代化,跟你做投资到底有什么内在关系呢?李录给出的答案是:做投资就是做预测,你必须整体性思考与掌握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情况,想想未来10年到30年会发生什么?这样你才有可能胜出。举个例子,如果谁能提前看到2000年的科技泡沫破灭或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谁就能独善其身。商业成功的主要含义在于你能幸免于灾难。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股市或许是最健忘、最缺反躬自省的领域。投资虽然是投资未来,但如果没有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和现代化发展规律有很好的把握,投资未来或许将是一场赌博。

基于此,李录在书中花了很长的篇幅谈及能力圈,并明确指出能力圈最重要的概念是边界。李录认为,没有边界的能力不是真的能力。

在建立能力圈的问题上,李录强调最多的,还是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不断积累,不要看到别人赚钱,轻易去尝试自己不懂的投资。他还特别提到,“赚钱不在于你了解的东西很多,而在于你了解的东西是正确的。”这就是很多人常说的“做减法”。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很多投资人都在不断地“做加法”。常见的原因,一个是欲望过高,恨不得所有的钱都让自己赚到;另一个是压力过大,特别是很多面临短期考核的金融从业者,在压力的推动下,不得不去捕捉各种短期的机会。对此,李录毫不讳言地指出:“市场本身就是发现你身上弱点的一个机制。你身上但凡有一点点不明白的地方,一定会在某一个状态下被无限放大以至于把你彻底毁了。”仔细琢磨李录这些原创论述和观点,会油然而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开阔气度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