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头版
  • A2:要闻
  • A3:焦点
  • A4:证券
  • A5:股市
  • A6:金融
  • A7:金融·机构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货币·债券
  • A14:基金
  • A15:期货
  • A16:产经
  • A17:时事·评论
  • A18:天下
  • A19:海外
  • A20:人物
  • A21:专题
  • A22:专版
  • A23:信息披露
  • A24:专栏
  • B1:公司·披露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公司调查
  • B7:信息大全
  • B8:信息大全
  • B9:信息大全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C1:理财
  • C2:名家论市
  • C3:机构视点
  • C4:个股推荐
  • C5:英雄榜·数据
  • C8:理财工作室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2006 年 11 月 3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24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24版:专栏
    5年内,梦圆“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龙象可以相互借鉴什么———再说中印竞赛
    基金要更多体现“社会责任”
    文化内涵缺失 豪宅致命之伤
    中国商人的民主传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5年内,梦圆“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2006年11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建文
      ◎杨建文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专家

      作为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组成部分,目前已经成稿的《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确定了“四大定位”: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说到长三角,人们一般都会提到资源条件优越、文化底蕴厚实,是古代的漕粮赋税重地和近代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发展奠基于承包责任制后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启动于财政“分灶吃饭”时期的区域竞争,起飞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历史机遇。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发展势头经久不衰。在这片1.1%的国土面积上,6.3%的人口创造出了21%的GDP、20.4%的财政收入、40%的外商投资、36%的进出口总额。

      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笔者认为,需要突破陈旧的地区主义思维约束,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跳出上海布局上海,考虑长远部署当前。上海当前不仅面临着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经济运行机制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艰巨任务,而且更需要谋划如何更好地与长三角经济联动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协调同步。为此,笔者建议,上海的发展应该依托苏南浙北,纵深长江流域,直面开放机遇,加快改革试验,构筑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前沿阵地,合力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抢占国际竞争高地。

      显然,与以往思路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依托”和“合力”两个概念。提出“依托长三角”,强调“合力打造”,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还是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那是因为,当前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和平发展的进程推进得很快,形势喜人,也很逼人。一个大国的崛起,没有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支撑,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不仅具有很明确的国家战略意义,而且存在很强的时间紧迫性和历史紧迫感。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仅仅在自身范围的发展,上海即使倾其全力,至少还需要一二十年。可是国家的发展对金融中心的渴求容不得我们拖到2020年或2030年。如果换个思路,以空间换时间,缩短国家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周期,便可对国家战略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撑。

      近十多年来,长三角地区(尤其是苏南、浙北和浙东)已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对外联系网络,以及市场体系和市场制度。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又产生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长三角城市群落近年来对现代服务业非常重视,而且发展势头迅猛。如果能够有效地整合这些金融服务资源和航运服务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和集成效应,那么,从宏观角度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可以增强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两者合一,可以为落实《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的“四大定位”奠定经济基础。

      历史发展到今天,长三角城市群落对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迫切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长三角传统发展模式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头,各类经济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即使从自身发展角度计,也对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越来越认同。由于市场化的推进和开放度的提高,以及外资外企、民资民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完备。

      高度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央政府,一再希望上海能带动周边和服务全国。上海如若能从现有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出发,充分考虑到内在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提出“依托”和“合力”,就可以上合天意,下符民情,优势互补,众生襄助,转平面竞争为立体发展,变外在压力为内生动力,不仅有助于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速度,而且更有利于自身产业层次的提升和城市功能的发挥。

      如果上述论断成立的话,那么,上海可以根据重新确定的功能定位,通过内外协调、近远结合,通过东引西联、南拓北通,进而整合区域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功能能级。在近期,紧紧抓住后过渡期机遇,加快引进服务业外资,利用全球化资源辐射长江流域;在中期,密切关注“两岸三通”、世博会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延伸效应;在远期,协同长三角各城市共同努力,以大都市圈为组织架构,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联手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真正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