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夜偶读书,断断续续翻完了余华号称十年沉寂的破空之作,《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个书名倒是令我别有感触。在中国文化里,“兄弟”有着非比寻常的含义,使用广度和有效程度远高于同侪的“姐妹”一词。所谓一奶同胞,“称兄道弟”是传统社会里把非兄弟关系变为兄弟关系最常用的手段,“称兄道弟”却也是当前一些地方,一些不法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达成暗箱同盟,隐性对抗中央调控的法宝。
此言非虚。今年9月底的中央第一次调控大限,全国有65%的地级以上城市、91.1%的县级城市未达标,11月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不得不以“两个务必”的方式给予最后通牒:公布住房建设规划的截止日期为12月20日,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的时间节点为年底。汪部长言犹在耳,然就在两天前的12月20日,还是有一些县级市等地方没有在新的大限之前完成指标,再次上演一出“拖刀记”。
再看国土部刚刚发布的2006年版《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别墅、高尔夫球场、赛马场等项目用地则被明令禁止,影视城、赛车场、公墓等被列为限制用地项目。尽管不少人士对此目录寄予厚望,希望能凭此控制住耕地流失问题。但是也有冷静者直言,只要开发商的暴利根源不灭,地方政府的陈旧政绩观不改、投资冲动依旧--开发商和一些地方政府“兄弟”联手,则这目录难免成了纸上文章了。
看过《鹿鼎记》的人都该记得,韦小宝做官做人做事情的第一要诀,就是拜把子、交兄弟,从江湖术士到达官贵人,无一不尽入其彀中,成为棋子。这样的后果当然也是有目共睹,个别人飞黄腾达,整个制度却因此运转不灵,达不到功效。
我们的楼市调控为何会在一些地方陷入步履维艰的境地?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如此,受制于部分官员和开发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说清道明后就不能摆上台面的“兄弟”关系。毕竟,现代经济社会赖以维系的是契约关系,平等协商、权责分担、按章办事,而旧有的以血缘为纽带诞生的兄弟关系,一旦在当前变种,就是一味讲人情、谈朋友、分好处,权责不明、人情办事。
这样的作风,又怎能打击既得某些利益群体的不法收益?维护楼市的平稳健康和公开透明?这样的“兄弟”,不做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