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人语】
总有一些独特的表情,定格在那些让我们难以忘怀的面孔上。
从热门词、大事件、争议话题一路走来,《上证·地产投资》回顾2006年中国楼市的最后一期,我们希望能用浓缩中国楼市今年鲜明表情的十张典型面孔,概括我们的回忆和总结,为下一期的明年展望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这些面孔,有的悲怆,有的无奈;有的淡定,有的失落;有的咄咄逼人,有的委曲求全;有的揭示了楼市的转折和异变,有的反映了群体的努力和发展……
他们聚集在一起,讲述这匆匆走过的楼市一年。 (柯鹏)
面孔1 开发商 表情焦急
□本报记者 柯鹏
楼市博弈双方总是难有共同的心绪,当购房者坚持等待时,开发商已经焚心如火。
“这批房源已经卖了整整一年,今年肯定是卖不完了。”开发了上海外环线附件一个超级大盘的一家开发商老总介绍说,“我们这个大盘是2005年开盘的,当时还卖的不错,一期用了三个月就倾空了;到了今年2月,我们推出二期总共220套房源,开盘那时世道还行,一个月就卖掉了50套,我们当时乐观预计上半年应该能够完成全部销售。”
“但是后来政策密集出台,购房者纷纷选择观望,售楼处基本是门可罗雀,全年月平均销售量都是十来套水平,目前还剩下近百套难以出手。”这位老总坦言,“今年的资金基本都被这批房源套住了,根本无力再去拿地和开发新的项目,只是希望赶紧全部销售出去。我个人也是为了销售情况急了一年,现在到了年底,银行催债、工程队要钱,更是雪上加霜、火烧眉毛了。”
这位老总说的不是个别现象,今年这个政策年,的确是开发商的“求生年”,整合大潮早已暗潮涌动。大开发商融资开拓马不停蹄,中小开发商则卖地、卖己求生,这种信手拈来的例子已经很多。万科、华润、中海、绿地都大规模的增加了土地储备,而更多的不知名的中小开发商已经告别了这个曾经让他们暴富的市场。“今年是这几年房地产市场整合速度最快的一年,我个人预计整个市场的淘汰率超过5成,特别是那些项目公司,基本都在进行最后的告别演出。”地衡地产资深分析师表示。
“本质上说,开发商最怕和最急的还不是人们观望,而是政府从源头处着手,比如银行信贷、税收、土地、结构等,这些是根本但需要时间奏效,这才是今后开发商面临的大考。”中原地产一位负责人表示,今年的销售不振会让开发商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继而可能影响到整个资金链的顺畅。“特别是观望时间如果持续很长,肯定会有一批开发商出局;随着明年政策更加显效,多方夹击之下的开发商会更加难熬。”
面孔2 外资 表情强硬
□本报记者 李和裕
“调控并不可怕,我倒是乐在其中。”学金融出身的Max Zhang(化名)在美国深造了两年后,今年加入了一家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旗下的房地产基金,也曾为传媒人的他如今已是一副外资高级白领的模样,言谈举止亦如这外企风格般,既自信又谨慎。
自从回国,Max就下决心要投身于海外金融投资机构,最好是房地产投资领域。“我的专业不是房地产,但我对这个市场非常感兴趣,找工作时就是觉得国内这个市场的发展势头好,当然对自身发展也有利。”他自称。
的确,Max先前看到的是一派房地产业欣欣向荣、外资在其间游刃有余的景象。然而,随着今年房地产调控浪潮层层推进,国内业界对这个市场、这个行业并不报十分乐观的态度,不少投资机构对房地产商提出的建议是:减少开发、保守低调。
而对一直把调控称作机会的外资来说,也并非没有压力。今年7月,《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的横空出世,还是让他们玩了一把心跳。“在外资眼里,中国的政策风险还是很高的,所以限外政策的出台还是令我们感到紧张,也开了好几次会讨论研究。但归根结底,这只是游戏规则上的一点变化。外资会花上一点时间去适应,但绝不代表会收手。”Max坦言。
市场给出的答案与Max所认为的如出一辙。今年在限外政策出台之前,海外基金已是大举进军,刮起了一阵比去年还热烈的收购风,商业、办公、高端住宅等全盘吃进;在限外政策出台之后,这风显然停了一阵子,但近期在大摩、凯雷等外资巨头的引领下又卷土重来,令业内大呼“限外冷冻期”怕是提前结束了。
“调控政策可使房地产市场更加规范,这也意味着风险的降低,我们募集到的一支基金未来就将瞄准主要城市的住宅项目。”Max表示,“何况由于中央紧缩银根对国内房地产商所造成的影响,反而容易为外资创造出逢低吸纳的机会。如今,国内房地产商卖土地、卖项目、卖股权以求自保的情况已经不是秘密了,我接触的一些项目也是对方主动‘投怀送抱’的,当然我们有自己的筛选标准,挺严格。”
面孔3 任志强 表情挑衅
□本报记者 柯鹏
“好言忤众”的他是今年中国房地产界的第一名人。他强硬到底、无畏攻伐,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大论战。
当王石不停爬山,潘石屹热衷博客,孙宏斌无奈售股,张保全搞起电影的时候,任志强成了房地产大腕里硕果仅存的论战派,并且成了今年的“论战之星”。以至于任志强先生的每次发言几乎都被整理成了著名的任氏“强语录”,在网络上传送;以至于记者的一个朋友缠着记者非要介绍认识这位“任大炮”,“他在哪里都是风暴中心,我想感受一下地产界‘芙蓉姐姐’的风采。”。
“我是一个商人,我不应考虑穷人”;“历史证明房价永远都是上涨的”;“应该划分穷人区和富人区”……,这些著名的论断言犹在耳,但俱往矣,今年的任氏旋风已经掀起了一轮新高潮:“公布房地产成本就是公开老婆的胸围”;“房价下降,开发商就不盖房”;“国有开发商是政府的丫鬟”……这些幽默、诙谐却又让人听起来感觉怪怪、不是那么舒服的言论早已在市场上激起了千层巨浪,就连建设部部长也不得不找任先生问问话了。
不过,退一步来说,任志强不断创造“强语录”,也不是没有任何益处。
“强语录”对于公众而言,固然犹如刺耳之音,挑衅的味道挥之不去。不过作为房地产业这一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任总堪称楷模。原因很简单,因为任先生那些听起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语录,实际没有一个开发商不是这般思维、照此办事的,只不过或是为了遮人耳目、或是为了营造表面上的和谐氛围,“光做不说”是更多开发商的选择。如此看来,“强语录”倒也并非完全不好,至少给了一个我们了解开发商心理和中国房地产界的途径。
另一方面,任志强今年是万炮齐轰的“出头鸟”,却依旧我行我素。虽然他的能量不足以一言兴市一言废市,但对于深受高房价之苦的众多消费者,却也提供了一个大小合适、危险系数不大的宣泄渠道,可以保持我们身心健康。阿Q一下的话,这也算是一件不坏的事情吧。
面孔4 购房者 表情期待
□本报记者 柯鹏
“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这句歌词,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购房者这一年的观望和期盼。
调控是今年房地产市场的主题,但是房价到底高不高才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切身问题。5月的“国六条”之前,已经有地方出台了相应的行政和税收措施,期望平抑高涨的房价,银行也加了一次息;“国六条”横空出世之后,连珠价似的连续出台了十多条调控措施,税收、结构、信贷……涉及到房地产市场的方方面面,让广大购房者和开发商一样应接不暇,心里充满了对政策效果的期待。
“本来我和女友商量好3月份买房的,但马上就有加息的事情,我们就准备再多存点首付;但是到了5月,一连串的政策出台,几乎所有人都和我说等等、再等等;这么,一拖就拖到了年底,今年估计是买不成房子了。”大学毕业六年的小赵叙述了自己今年的买房经历,既有点期盼,又颇有点无奈。
小赵的经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今年是人所共知的“大婚年”,各大城市的结婚人数激增,婚房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同时,动迁以及改善型住房需求依旧强劲,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潜在需求量还是非常旺盛。但是,由于感受到政策的召唤和对于后市的期盼,不少购房者暂缓了置业打算,选择了观望和等待,不愿轻易入市,这也造成了市场整体一直不温不火,即便是“金九银十”这种惯常的旺季也难有起色的缘故。
“其实不少购房者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误解。”一位专家开解购房者,“首先,政策不是为了打压房价,而是为了保证市场的健康,防止大起大落;其次,政策出台都有一个见效期,有的政策见效快,有的则相对较慢,一味等待并不明智。所以,我们还是建议有着刚性需求的自住购房者多多选择、看准后入市,不要为了房子耽误了其他安排。”
当然,业内人士也指出,在国家调控背景下,购房者最要牢记的还是“理性”二字。买房时,价格肯定是考虑的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仍然是房子自身的品质和区位条件。不管形势如何,货比三家,精挑细选,量力而行,总是没错的。
“不管怎样,我还是要等等的。反正年初会是淡季,我想应该会降价的。”小赵的期待有些直拗。
(下转C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