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往往曲高就和寡,学生们对他上课的反映就不太好,他因此没有获得学校的延续工作合同。他与太太一起决定去了台湾。半年后,他来芝加哥参加学术会议,我们又见面了,那次我们聊了很久。他说他改行了,给一些公司做咨询顾问,同时开了一些英语教学班。他这些日子的经历是一个西方人所体验的跨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
最令法兰克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的勤劳和节俭。在那里的人们都在忙呀忙的,忙于赚钱。他提到了他的内弟,一个生意人,已身价百万,可每周的七天都在忙碌,又极其节俭。那种生活品质,按美国标准,已低于贫困线了。以他来看,太虐待自己了,实在不可思议。
他对中西文化的差别作了这样的精辟概括:在西方,人们是为了活而工作(Work to live),工作努力是为了活得更好,可在东方,人们则似乎是为了工作而活(Live to work),活着只是为了勤奋工作。
谈到了国际贸易摩擦,法兰克说,西方国家常指责日本、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公平竞争等。可他终于明白了,贸易逆差,根源不在东方国家的保护主义,而在彻底不同的人生观。一个以生活为目的民族又怎能竞争得过一个以工作为目的民族呢?从长远看,他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前景,表现出极大的悲观。
他这番评论,是以西方人眼光观察东方文化,固然偏激,却颇有见地,无意中认识到了原只是下意识的一些感觉……
我则从东方人的角度对他说,国际化不仅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你看美国出口的,不仅是飞机和汽车,也有电影、音乐、文艺作品,那是文化输出,是在宣扬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使人们在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的观念。再看日本,老一辈人勤奋工作,使日本经济在二战的废墟中崛起,可日本年轻一代的观念不越来越像美国人吗?所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会逐步改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的。
那次聊天印象深刻,法兰克的话总在我耳边回响。今天看世界,天平正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加入世贸组织才五年,就已声势大振,GDP几乎翻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出口国,所吸收的国外投资也从200亿美元增加到去年的700亿,外汇储备已超过了一万亿美元,制造工业的竞争性也大为提高。这些中国没有想到,西方更没有料到。
可现在,中国也成为了贸易摩擦的焦点。早几天,一个阵容强大的美国政府内阁代表团访问北京,说是战略经济对话,其实是对中国施压。出发前,美国贸易代表舒瓦伯女士(Susan Schwab)已发了狠话,指责中国改革步伐在放缓,这将危及全球经济,若没有实质结果将要采取行动。
还是《华尔街日报》记者巴逊(Andrew Batson)的报道比较客观。他说,其实中国基本上遵守了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尽管这也带来了经济痛苦,如成百万国营企业工人下岗。要说中国是保护主义,那它远要比两个主要邻国开放。日本过去是以关税保护国内市场,今天已开放多了,但进口也只占GDP的11%,而中国2005年的进口却已达GDP的29%。再看印度,至今沃尔玛仍无法进入它的市场,可它已进入中国所有大城市,现有66家店,经营规模尚在继续扩大中。
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女士当年说:“中国的贸易障碍和工业政策使外国汽车几乎无法进入中国市场。”可中国已在取消障碍上做了很多,这带来了市场的发展,汽车进口从2001年的6.1万辆增加到2005年的14. 3万辆。这又使今天的中国城市为交通堵塞和废气排放困扰。今天,任何一个世界级的公司都无法忽视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前景。它们过去因为政府的贸易保护而无法公平竞争,可今天的市场开放又导致了竞争激化,使它们发现必须要在中国生产,才能有竞争性,才能占有市场。
当然,美国人有理由感到愤然,因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巨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中。但根本问题不在中国的贸易保护,也不在人民币汇率———你若花美元,在哪个发展中国家,都会觉得当地物价特便宜,但为什么只有中国才成为西方制造业的主要威胁呢?
———经济全球化后,就不仅是国家间的竞争,也是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竞争。只要中国人更加勤劳节俭,只要中国居民的储蓄率远高于西方,那中国经济就会冲击国际平衡。当然,贸易摩擦还有另一原因,红眼病是人皆有之,不分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