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商学院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6 年 12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飞得更高 心声呼啸
    到底为谁扩大消费需求
    外资不该再法外特殊了
    Work to live还是Live to work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Work to live还是Live to work
    2006年12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贤方
      ◎刘贤方

      美国理工大学(NYIT)商学院副教授、终身教授,负责学校的中国MBA项目,兼任中美一些大公司顾问

      瘦高个儿、留着络腮胡子的法兰克是康州大学的博士,德国人,娶了个台湾太太。他绝对聪明,对社会、历史、经济等都有独到见解。他为人热情,性格开朗,如同一潭泉水,深却又清澈见底。我们很谈得来,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但往往曲高就和寡,学生们对他上课的反映就不太好,他因此没有获得学校的延续工作合同。他与太太一起决定去了台湾。半年后,他来芝加哥参加学术会议,我们又见面了,那次我们聊了很久。他说他改行了,给一些公司做咨询顾问,同时开了一些英语教学班。他这些日子的经历是一个西方人所体验的跨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

      最令法兰克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的勤劳和节俭。在那里的人们都在忙呀忙的,忙于赚钱。他提到了他的内弟,一个生意人,已身价百万,可每周的七天都在忙碌,又极其节俭。那种生活品质,按美国标准,已低于贫困线了。以他来看,太虐待自己了,实在不可思议。

      他对中西文化的差别作了这样的精辟概括:在西方,人们是为了活而工作(Work to live),工作努力是为了活得更好,可在东方,人们则似乎是为了工作而活(Live to work),活着只是为了勤奋工作。

      谈到了国际贸易摩擦,法兰克说,西方国家常指责日本、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公平竞争等。可他终于明白了,贸易逆差,根源不在东方国家的保护主义,而在彻底不同的人生观。一个以生活为目的民族又怎能竞争得过一个以工作为目的民族呢?从长远看,他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前景,表现出极大的悲观。

      他这番评论,是以西方人眼光观察东方文化,固然偏激,却颇有见地,无意中认识到了原只是下意识的一些感觉……

      我则从东方人的角度对他说,国际化不仅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你看美国出口的,不仅是飞机和汽车,也有电影、音乐、文艺作品,那是文化输出,是在宣扬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使人们在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的观念。再看日本,老一辈人勤奋工作,使日本经济在二战的废墟中崛起,可日本年轻一代的观念不越来越像美国人吗?所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会逐步改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的。

      那次聊天印象深刻,法兰克的话总在我耳边回响。今天看世界,天平正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加入世贸组织才五年,就已声势大振,GDP几乎翻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出口国,所吸收的国外投资也从200亿美元增加到去年的700亿,外汇储备已超过了一万亿美元,制造工业的竞争性也大为提高。这些中国没有想到,西方更没有料到。

      可现在,中国也成为了贸易摩擦的焦点。早几天,一个阵容强大的美国政府内阁代表团访问北京,说是战略经济对话,其实是对中国施压。出发前,美国贸易代表舒瓦伯女士(Susan Schwab)已发了狠话,指责中国改革步伐在放缓,这将危及全球经济,若没有实质结果将要采取行动。

      还是《华尔街日报》记者巴逊(Andrew Batson)的报道比较客观。他说,其实中国基本上遵守了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尽管这也带来了经济痛苦,如成百万国营企业工人下岗。要说中国是保护主义,那它远要比两个主要邻国开放。日本过去是以关税保护国内市场,今天已开放多了,但进口也只占GDP的11%,而中国2005年的进口却已达GDP的29%。再看印度,至今沃尔玛仍无法进入它的市场,可它已进入中国所有大城市,现有66家店,经营规模尚在继续扩大中。

      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女士当年说:“中国的贸易障碍和工业政策使外国汽车几乎无法进入中国市场。”可中国已在取消障碍上做了很多,这带来了市场的发展,汽车进口从2001年的6.1万辆增加到2005年的14. 3万辆。这又使今天的中国城市为交通堵塞和废气排放困扰。今天,任何一个世界级的公司都无法忽视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前景。它们过去因为政府的贸易保护而无法公平竞争,可今天的市场开放又导致了竞争激化,使它们发现必须要在中国生产,才能有竞争性,才能占有市场。

      当然,美国人有理由感到愤然,因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巨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中。但根本问题不在中国的贸易保护,也不在人民币汇率———你若花美元,在哪个发展中国家,都会觉得当地物价特便宜,但为什么只有中国才成为西方制造业的主要威胁呢?

      ———经济全球化后,就不仅是国家间的竞争,也是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竞争。只要中国人更加勤劳节俭,只要中国居民的储蓄率远高于西方,那中国经济就会冲击国际平衡。当然,贸易摩擦还有另一原因,红眼病是人皆有之,不分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