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高级经济师
李祥瑞的名字可能今天哪怕是活跃在财经圈的年轻人都陌生了,但这个名字与上世纪80年代中国金融两项重大的改革试点———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诞生紧密相连。这位“老银行”具有他那个时代的深深印记:恪守“以金融事业为重、做事认真负责”的原则,奉行“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精神。位居金融高层多年,始终是那样朴实、内敛,全然没有一丁点儿衣着光鲜、言谈趾高气扬的做派。
李祥瑞以业务精湛、思想活跃、办事细致而深受尊敬。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的“出生证”便降落在他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任上。1986年,工商银行静安证券部报送人行申请开放股票市场,要求建立股票买卖柜台。那年8月中旬,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召开座谈会,听取了股票流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等情况汇报。第二天,李祥瑞就专门找人开会研究。显然,这事击中了李祥瑞的兴奋点。没过两天,人行上海市分行就把报告批转下发:“同意开办。”
两个月后,邓小平在北京会见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凡尔霖,送了凡尔霖一张新中国的股票。接着,专程到上海来给股票过户的凡尔霖,在李祥瑞的陪同下,访问了静安证券业务部。
1988年李祥瑞出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后,仍牵挂着证券业的发展,由他拍板,交通银行决定成立全资的海通证券公司。
曾经是旧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近20年前的金融生态却已大大退化。当时担任市长的朱镕基深感经济建设离不开金融。1989年12月2日,朱镕基主持了一个金融改革会议,明确提出要从金融改革抓起,建立证券交易所和引进外资银行。就在这次会上讨论筹建由交通银行董事长李祥瑞、上海人行行长龚浩成、上海体改办主任贺镐声组成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小组,稍后北京联办综合计划部主任章知方出任小组副组长。1989年底,联办理事长经叔平和秘书长张晓彬亦应召飞往上海,共同商讨建立证券交易所。
当时人们观念上的障碍重重。搞股份制,全民所有制企业发行股票特别是向个人发售股票,是不是分散了公有财产?发行股票和债券,分流了储蓄,会不会影响国家银行吸收资金的主渠道作用?证券买卖类似赌博,一些人梦想一夜之间发大财,一些人则搞得倾家荡产,是不是不利于社会安定?开办证券交易所,会不会培育出一代资产阶级?股份制在中国是与私有制划等号的,弄不好要被抓进去。面对这些问题和压力,李祥瑞首先考虑的是金融事业,作为交通银行董事长,他原本可以设法推辞。但他没有。在朱镕基和刘鸿儒等的支持下,他以体弱多病之身,坚持改革创新,带领上海人行、理论界、券商的有关同志开始积极筹办证券交易所。
从舆论准备着手,1990年上海先后召开了两个证券市场的国际研讨会。先是5月与北京联办合办的发展证券市场国际研讨会,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刘鸿儒、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法国里昂信贷银行证券公司董事长戴维逊等参会。后有10月中旬的发展上海证券市场国际研讨会,请来了美国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格林伯格、美国前财政部长威廉·西蒙、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副总裁菲利浦·沙委朗等重量级人物。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员大会。这是对我国证券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理事长李祥瑞授权总经理尉文渊在交易大厅敲响正式开市的第一锤。当日有30种证券上市(国债5种,企业债券8种,金融债券9种,股票8种)。来自上海、山东、江西、安徽、浙江、海南、辽宁等地的25家证券经营机构成为交易所会员,分专业经纪商、专业自营商、监管经纪商和自营商。
1990年12月,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联办”申请的STAQ(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两所一网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就此建了起来。此后,上海及全国各地的券商纷纷在上海开设机构,通过发达的电讯交易手段,把全国各地的股票交易集中于上海,使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证券交易中心。
证券交易所办起来了,但当初的身份和地位总还是说不清道不明。有一次李祥瑞遇见朱镕基时又提起这件事,朱镕基告诉李祥瑞,在筹建交易所之前,他曾当面向邓小平报告过,邓小平说:“好哇,你们干嘛。”
不管业务怎样繁忙,李祥瑞十分注意金融理论的学习,经常嘱咐银行和证券研究部门要重视对金融前沿理论与实务的研究。1992年第5期的《上海改革》上,李祥瑞发表了“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重建上海金融中心”的文章。而加强与国外证券市场的合作更是李祥瑞始终关注的事。1994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在沪深证券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时候,回想起16年前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李祥瑞的身影总是那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