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广告
  • 9:时事·海外
  • 10:时事·天下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专版
  • 16:人物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7:信息披露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公司调查
  • B5:海外上市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公司
  • B8:书评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6 年 12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货币·债券
    对信用报价 债市向本质回归
    双边报价增多 人民币连日持稳
    短融券发行翻番 信用溢价更受关注
    资金充裕 机构青睐含权金融债
    资产证券化:券商的蓝海战略
    今日发行30亿元3个月央票
    欧洲休市 日元成焦点
    回想2006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回想2006
    2006年1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琢磨

      

      静静的回想了一遍即将结束的2006年债市,总体偏淡的行情走势与预期出入不大,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但在清淡的行情下,2006年的债券市场发生的诸多事件影响之大、意义之深远,与往年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今年货币政策的特点是政策出台频繁,但对债券市场影响甚小。今年的货币政策是近年来出台最频繁的一年,2次加息、3次提高准备金率、4次定向发行票据,平均1-2个月一次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为历史所罕见。单纯从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来看,除了最后一次提高准备金率的时点把握及其后续处理上有些失误外,其他政策操作中规中矩。从对债市的影响来看,如此密集的政策性利空,对债券市场的负面影响却相当小,不能不说是债券市场的一大特色。

      货币基金走下神坛并深陷泥沼,应该是债券市场今年最发人深省的一件事。记得有一个电影,电影中一个小孩,通过仪器或咒语一下子长到了18岁的身材,做梦般地实现了做大人的心愿。货币基金就象这样的孩子,在需要明星的特殊时代,货币基金一出现就被闪光灯所包围,原本只具有单纯的流动性管理的能力,被管理层和基金公司赋予了“英雄”的责任。因此,货币基金兴奋得象“大人”,做起了自己不该做的事,做短线交易、赚差价,甚至高风险的杠杆投资,以实现资本利得拼排名,最好不得以饮鸠止渴、寅吃卯粮的透支方式维持高大的形象。现在神话已经破灭,已经没人关注回到原形后已提前衰老的虚弱孩子了,货币基金是今年最不幸的投资群体。

      福禧事件的爆发是今年债券市场另一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并且是短期融资券市场的转折点。短期融资券从拼资源争抢额度的行业热点,到发行困难无人问津,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多数投资者可能已经忘却当时狂热的理由,但管理层却应当反思这样的“温差”是如何发生的,想想应该吸取的教训。

      2006年是流动性充裕的一年,也是银行间回购利率创出多年来高点的一年;2006年也是债券市场创新最多的一年,但交易量却很少;2006年债市投资者看多热情虽然很高,但年底盈利却很少;还有很多很多……

      2006年是平淡的一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