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风波之后的短期融资券市场正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2006年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数量达到了2915.2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在规模显著增长的同时,市场对于短融券的投资态度也在经历着一个更趋理性的过程。
Wind资讯统计显示,今年一级市场共有2915.2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比2005年1453亿元增长了100.62%。平均每个月的发行额接近250亿元,这个露脸不足两年的新事物已经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严高剑表示,随着今年下半年短融券发行频率的提高,包括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在内的众多发行主体通过这一渠道获得了融资,可以说短期融资券已经实现了帮助更多企业融资的功能。
联合证券债券分析师吴思铭认为,节省财务成本是企业发行短融券的直接动力所在。数据显示,目前商业银行1年期贷款利率为6.12%,而1年期限的短融券发行利率最高尚未达到5%,大大节省了企业的筹资成本。他还表示,央行压缩银行信贷规模,也在客观上刺激了企业发行短融券的意愿,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银行贷款的隐性替代效应。
因此,短融券市场发展初期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在今年年初民营企业集中发行短融券、市场广泛追捧中得到了体现。此后随着发行规模的扩大,供求失衡的情况才逐步有所好转。
短融券市场大扩容的背后,是市场对于这一新事物认知程度的升级。在今年7月爆发了“福禧事件”之后,不少投资者对短融券一度避之不及。但是随着市场对于风险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理性的投资态度开始占居主导。
一方面,投资者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部分民营企业发行的短融券票面利率节节走高,目前最高已经达到了4.8988%。但与此同时,一些资信度较高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短融券发行利率却相对平稳,市场分化正在呈现。
“投资者开始对于单个发行主体有了更多的关注,也对发行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高剑表示,因为没有担保,因此信用风险是影响短融券价格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是2006 年之前短期融资券发行价格基本没考虑到信用风险,直到今年不同的品种之间的发行利率才开始显示出差异化,而这也意味着市场正走向更为成熟的阶段。
■资料链接 “福禧事件”
□本报记者 秦媛娜
7月24日,福禧投资控股公司一纸公告引爆了“福禧事件”,而这注定成为短期融资券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福禧公告称,该公司董事长张荣坤正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福禧公司卷入上海社保案的消息不胫而走,出于对其偿付能力的担心,市场对于该公司发行的短融券06福禧CP01采取了“冷冻”的处理态度,福禧短融券的主承销商工商银行则开始组织持有人会议,“安抚”市场情绪。
但这一事件也给市场上了生动一课,短融券的偿付风险问题开始引起市场的关注。短融券的发行利率结束了低于3%的时代,信用风险溢价被纳入到短融券的定价当中。投资者也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对短融券发行主体的信用情况进行研究。
可以说,“福禧事件”帮助投资者建立起了更为理性的投资观念,也促使短融券市场走向了更为成熟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