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皇粮”的人太多,行政机构过于庞大,会生出种种弊端,譬如形式主义的“套话”人人深恶痛绝,可是“套话”仍然处处不绝;官僚主义的“冗员”个个大呼精简,但是“冗员”仍然有增无减……这是为什么?就在于机构庞大。机构为什么会庞大?原因又在于政府不“廉价”。而政府之所以不“廉价”,根本原因又在于缺乏纳税人的“成本-效率”预算约束。简单说,几十年机构改革为何始终未能走出“放权-收权”的怪圈,且越改越臃肿、越改越庞大,反腐倡廉、勤政高效为何一而再再而三三令五申却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就是政府一点儿也不用为其“大”而承担任何经济责任。
实际上,确立市场机制与政府转变作用,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改革,便是要做到这两个相反相成的“面”同步、协调。作为“下岗失地”的均衡机制,行政机关“缩编”早已势在必行,是政府机构“提高效率”的现实抉择。
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要求行政制度、政治制度的相应变革。28年的改革历程表明,“改”到深处是产权(物权)。简而言之,无论个人、集体还是政府,都必须承担行使财产所有权职能所产生的责任、义务。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权力之所以过大开销过大效率过低,就因政府对属于“全民”的财产关系不清或产权不明晰,这实际上意味着人民“喂养”了一个“高价政府”。
改革之“攻坚”,实质是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其所以为“攻坚”,无非是因为其中的艰难和风险。但为什么说“廉价政府”不说“廉洁政府”?一则源于马克思《法兰西内战》的相关思想,二是基于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相对于“廉洁”,“廉价”更朴实、直观,更大众化,寓意更深刻、丰富,更富于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
“廉洁”,即为官清白,不贪污不受贿,办事节俭,不铺张不浪费;其评价对象虽然可以是政府,但主要还是政府官员。
“廉价”,除了“廉洁”的基本内涵,它更突出了政府作为“公用品”加给社会的成本应该最小化的要求;其评价对象虽然可以是政府官员,但主要是政府。
“廉洁”,突出的是政府或官员的外在形象,而“廉价”却特别强调作为人民自己的政府即“人民政府”的内在本质(比如实现从建设财政到公共财政的转变)。
相较发达国家、国内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我国行政官员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也许不能算高。然而,把由行政从业人员组成的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是惊人的。我国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用在了“吃饭”上就足以证明,机构过于庞大不仅已经成了人民的一个沉重负担,而且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健康发展。或者反过来说,“大政府”与“廉洁”可以相容,但“大政府”与“廉价”却不相容。
政府机构的急剧扩张,严重侵蚀了社会财富中本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份额。公共品的短缺,科教之不兴,部分地区和人群长期不能脱贫,“三农问题”沉疴积弊,等等,过大的行政开支严重挤占了社会的生产和发展资金,无论如何都是主要和重要原因。
政府机构的庞大还产生了一系列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公众切齿的“三乱”即为其典型表现。并且,层层重叠的管理体制是要讲“对口”的:上级有什么机构,下级也就要有什么机构;公司企业的机构设置很大程度上也成了政府机构的延伸……此类非生产性费用非发展费用有多大?难以计算。
政府机构的庞大、重叠,还导致“交易费用”激增。条块分割的闭塞,部门林立的关卡,手续繁冗的审批,“跑‘部’‘钱’进”的“竞争”,沟通关系的“联络”……这里又会有多少无法统计、无法估量的“灰色”或“黑色”开销?
可见,针对官员个人,可以也必须强调“廉洁”;然而,针对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过分庞大、效率低下及其加给社会的巨大负担(腐败也与此密不可分),对政府则显然应该特别强调“廉价”。
人民政府人民“喂”,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但这种服务也是有代价的,需要计算成本-效率。若无“廉价政府”,即无“和谐社会”。人民需要“廉洁”的、并因此是德才兼备的官员,但更需要“廉价”的、更有效率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