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死亡率”上升
2007年01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李和裕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开发商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调控风暴中前行,用“生死攸关”来形容他们面临的处境已不为过。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开发商还活着,虽然活得不是滋味;一些开发商则“死”了,死法颇令人感触。
一些开发商死于人情。
这种开发商被业内戏称为“情商”,当初因为精通于“关系运营”才活得滋润,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情商”开始焦头烂额,毕竟企业发展不是主要靠关系、靠人情来维系的。房地产市场逐步规范化,“情商”们如果真的到了融资无门、拿地无力的地步,那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死亡。
一些开发商死于产品。
有钱有地的开发商想要活得长久,还得靠产品说话。有的只做单一的住宅产品,但跟不上楼市的改革步伐。有的开发商什么都做,但盲目地扩充产品线反而给自己带来风险。总之,在房地产开发之路越来越不好走的今天,开发商要理性地找出路,否则没走几步就可能已倒下。
一些开发商死于速度。
谁不想做大做强,但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最鲜活的例子莫过于高调拿地、大胆负债的顺驰了。当孙宏斌去年以10亿多的超低价将顺驰55%以上的股权拱手让给路劲基建时,不知他是否意识到这是疯狂的代价。当初同行眼中的“害群之马”如今倒成了有益的“前车之鉴”,盲目追求速度的开发商真要三思而行了。
一些开发商死于态度。
生存也是一种态度,但许多开发商并不以为然。一个开发周期之后,便有不少短视的开发商不得不退场。虽然出生时并不缺钱、也不缺地,活得挺舒坦,但一两个项目之后,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商便濒临死亡。特别是在更加规范化、市场化的今天,此类态度漠然的开发商更不可能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