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书评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1 月 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9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9版:地产投资
    后调控时代 开发商生存法则大揭秘
    别放大蝴蝶效应
    开发商“死亡率”上升
    资金困境中学会自救
    把握不同城市发展契机
    上证房产周指数(上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开发商“死亡率”上升
    2007年01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李和裕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开发商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调控风暴中前行,用“生死攸关”来形容他们面临的处境已不为过。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开发商还活着,虽然活得不是滋味;一些开发商则“死”了,死法颇令人感触。

      一些开发商死于人情。

      这种开发商被业内戏称为“情商”,当初因为精通于“关系运营”才活得滋润,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情商”开始焦头烂额,毕竟企业发展不是主要靠关系、靠人情来维系的。房地产市场逐步规范化,“情商”们如果真的到了融资无门、拿地无力的地步,那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死亡。

      一些开发商死于产品。

      有钱有地的开发商想要活得长久,还得靠产品说话。有的只做单一的住宅产品,但跟不上楼市的改革步伐。有的开发商什么都做,但盲目地扩充产品线反而给自己带来风险。总之,在房地产开发之路越来越不好走的今天,开发商要理性地找出路,否则没走几步就可能已倒下。

      一些开发商死于速度。

      谁不想做大做强,但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最鲜活的例子莫过于高调拿地、大胆负债的顺驰了。当孙宏斌去年以10亿多的超低价将顺驰55%以上的股权拱手让给路劲基建时,不知他是否意识到这是疯狂的代价。当初同行眼中的“害群之马”如今倒成了有益的“前车之鉴”,盲目追求速度的开发商真要三思而行了。

      一些开发商死于态度。

      生存也是一种态度,但许多开发商并不以为然。一个开发周期之后,便有不少短视的开发商不得不退场。虽然出生时并不缺钱、也不缺地,活得挺舒坦,但一两个项目之后,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商便濒临死亡。特别是在更加规范化、市场化的今天,此类态度漠然的开发商更不可能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