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书评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1 月 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书评
    从古典到前沿 秋水共长天一色
    核心基础遭伤害 未来发展实堪忧
    “我知道,上帝更喜欢你们”
    《四国演义》
    《乔致庸的经济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古典到前沿 秋水共长天一色
    2007年01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2006年经济学类专著点评

      □李华芳

      

      2006年有两位经济学大师离我们而去,第一位是加尔布雷斯,他的长寿与身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称他为巨人,决不仅仅因为他6英尺5英寸的身高,而是因为他的33本著作展现了一颗真诚而又勇敢的心灵所能达到的高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加尔布雷思文集》与加氏去世是在同一月,这是巧合,出版社似乎也来不及调整宣传策略。但我以为这恰是对加氏最好的纪念了。让一本书带着加氏的思想慢慢发挥其对社会时弊的“抗衡力量”。

      加尔布雷思强烈的现实关怀,使他无意中也可能是自觉地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现代经济学的数学化道路是萨缪尔森开创的,萨缪尔森是熊彼特最出色的学生。凯恩斯与熊彼特的恩怨并没有延续到加尔布雷思与萨缪尔森身上,但两种不同的趋向却依然明显。与熊彼特一直强调经济学的科学性不同,凯恩斯更倾向于实际问题的讨论和经济分析,这也是他的《通论》直接针对大萧条的原因。这一点上,加尔布雷思继承了凯恩斯,面向真实世界写作。

      实际上,几乎所有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或多或少与凯恩斯脱不了干系。11月16日,弥尔顿·弗里德曼,凯恩斯的主要批评者离世。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出于对大萧条的恐惧,凯恩斯主义被广为接受。在凯恩斯如日中天的时候,提出异见的结果可想而知。弗里德曼也曾遭受排挤,曾经一度苦闷。但他坚持认为虽然凯恩斯看到的通胀问题是存在的,但是其解释以及政策结论却是错误的。他认为通货膨胀起源于“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因此政府唯一要做的就是调节货币数量而不是动用其他的手段。这就是他著名的货币数量论,依然秉承了一贯的简洁风格。

      《货币的祸害》是弗里德曼晚年回应自己货币研究的作品,主要理论工作实际上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完成,1963年,弗里德曼与苏珊·施瓦兹合作完成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奠定了弗里德曼与施瓦兹在货币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而这本《货币的祸害》中的另一个主题“通货膨胀”题,也是缘于1963年弗里德曼写就的《通货膨胀:原因与结果》一书。但即便如此,对于专业领域的读者而言,这本《货币的祸害》自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而且更耐人寻味的是弗里德曼在此书中对中国问题的关注。他对中国国民党最终溃败的解释也落脚于国民党引发通胀,但是却没有适当的终止手段,从对货币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了国民党的垮台。

      回顾战时的情形也能对当下的转型期有所启示。转型中的重要问题是应不应该私有化,如何私有化。在魏伯乐等向罗马俱乐部提交的《私有化的局限》一书中,为全球化的私有化热潮浇了一盆冷水。魏伯乐等的研究几乎涵盖了通常认为该由政府来供给的所有公共资源。这些私有化的案例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总结这些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时,魏伯乐开门见山:谨防极端!因为案例研究显示私有化提高效率降低价格的成功案例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多。这一事实表明,不考虑任何约束条件,而一味鼓吹私有化的极端行为可能仅仅是出于一种单纯的信仰,而不是依靠实证结果来修正自己的理念。

      而以此为契机展开的对中国教育产业化、医疗改革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也凸现出一个重要的问题:私有化何处为界?在公有私有两分的观点下,往往忽略了大量真实的案例是两者并存,并且依靠有效的监管框架来有效保护各种产权,并使产权在透明的规则下发挥效率。这一解释摒弃了公私极端,也在最小管制(最小政府)到最强管制(政府包办一切)之间提供了无数连续状态。因为真实世界远比理论要复杂。所以现实中应该寻求的是在公与私之间找到平衡。

      除了真实世界问题上的专业分析著作,理论上的深度作品也精彩迭出。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弗兰克·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前后出了两个译本,体现了对这本名著的重视。竞争性均衡条件下是否存在利润,是新古典经济学与质疑者争论的焦点。奈特创新性地引入了“不确定性”概念,通过对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证明了长期均衡条件下利润的存在。这引发了后来的研究者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进一步研究,资产定价理论以及信息经济学都从奈特处受益匪浅。

      理性可以通过概率分析来对付风险,但无法处理不确定性,这可能是因为信息不足等原因所致。这导致了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一种是对理性本身的假设做出新阐释。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巨作《理性与自由》中重新论证了“理性”所依靠的各种局限条件。在森看来,理性之所以无比重要,首先是因为它对自由的重要意义,而不在于理性对其他社会要求的意义。森关注的是理性指导下的政策能不能增进个人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依靠效率或者社会公正的抽象原则。甚至,森认为效率和公正也只能以自由的角度去看待与衡量。森拓展理性的条件,强调了获得自由必须依靠理性;同时森也说明,只有基本能力获得保障下的自由选择,才能真正促成人们去更深刻地理解自由。

      另外一个研究方向是经济学的前沿领域是实验经济学。罗斯·米勒的《实验经济学》通过对金融市场中风险的处理,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心理与股市变化的情况,解释了金融市场兴衰更替的原因。这本略显技术性的书,对资产组合与金融市场的运行机理的解释,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金融市场的内在机制。

      总体而言,2006年的经济类专著,从微观到宏观,从新古典到行为经济学都有佳作面市,如同中国经济一般,更上了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