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广告
  • 4:焦点
  • 5:要闻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时事·天下
  • 10:专版
  • 11:环球财讯
  • 12: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2007 年 1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股市:繁华背后五大毛病尚未根治
    打理农民的辛苦钱 不能“一下”了之
    政府采购厚爱洋品牌误导公众消费理念
    应全面审核春运涨价合法性
    上市公司占款: 歪曲股市功能种下的恶果
    垄断国企靠什么获得高额利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政府采购厚爱洋品牌误导公众消费理念
    2007年01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漫画 刘道伟
      □周金海

      

      据昨天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1月将举行的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路面设备招标,涉及政府采购约3000万元。令人意外的是,根据该项目招标公告,此次政府采购的绝大多数路面设备必须是“洋品牌”。

      在招标中惟“洋品牌”是瞻的情况屡屡发生,已成为我国政府采购中的一大特色。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一位处长给出的理由是,国产自主品牌虽然价格低廉,但质量不过关,远不如国外品牌设备质量相对稳定可靠。但中国公路学会筑路机械分会秘书长刘文华驳斥了这一说法,中国的高速公路养护等路面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已经有20多年历史,相当数量的产品具备了国际一流水平,有的产品达到了欧洲最严格的生产或排放标准。

      中国消费者历来有崇尚“洋品牌”的盲从意识,一些“洋品牌”利用中国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放松质量要求,忽悠中国消费者。浙江省工商局最新的进口鞋类质量检测结果显示:“近八成国际知名品牌进口鞋质量不合格。”在不合格产品清单上,康拉汗、佐治、马丁鸟、其乐等西班牙、意大利国际知名品牌赫然在列。许多人对我国消费者盲目崇洋媚外的心理表示担忧,这与一些政府部门在招标中的错误引导有着密切联系。民以官为范,如果政府带头排斥国货,它又如何让消费者相信,国产品牌比“洋品牌”更值得信赖?

      政府采购偏爱“洋品牌”,是国人盲信“洋品牌”的根源之一。这种做法在国外是难以想象的。比如,1933年,美国制定的《购买美国产品法》明确规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除非有关机构或部门的负责人断定,本国所供应的货物或服务的价格“不合理”(美国中小企业产品的报价只要不超过外国供应商报价的12%即为合理),或者购买它们将不符合美国的公共利益,就必须购买本国的货物和服务。政府采购支持国货,促进了美国企业的发展。

      应该认识到,由于在资金、管理、规模等方面不如“洋品牌”,民族企业本来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更需要政府的扶持。民族企业的崛起,不仅是中国企业发展最持久的动力,其在就业等方面的贡献,也可能大大减轻政府在解决这些棘手问题上的压力,并且可以尽快引导国人尽快树立起对优秀民族品牌的信心。如果在国内品牌与“洋品牌”质量相差无几,甚至优于“洋品牌”的情况下依然排斥国货,就难逃“吃里扒外”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