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已近,各种下乡活动便纷纷推出,文化下乡、商品下乡、戏剧下乡名目繁多,近日金融下乡也成为很多地方政府关怀农民的重要举措,有带着银行行长下去的、有银行直接下去的,目的很明确,要让农民过个好年,为农民打理好到手的辛苦钱,也为来年的生产筹备好资金。
对每年此类下乡活动,人们已经见惯不惊,老传统年年有主题,年年也有侧重,只是因为金融业不同于其他领域,靠岁尾年末的下乡,真能解决农村金融稀缺问题吗?所以才引来人们的议论。因为在这样的下乡活动我们有过很多的教训。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少城市的电器商品拥有量饱和了,商品严重积压,商家纷纷组织商品下乡,洗衣机、彩电浩浩荡荡送抵乡村。再一次是一年前,农民日渐富裕,城里人又将商品送到乡下,农民非常反感,原来很多城里人把过期的食品和积压品送下乡去打发农民。
这两件事情都惊动过高层,各相关部门还出面纠正此类下乡活动。其实,两件事情的病根一样,在支农的下乡活动中,人们的出发点和立场出了问题。有的是为了下乡而下乡完成上级任务,有的干脆为了解决自己库存困难而下乡。因为目的不正确,效果自然很不好,农民当然不买账。
是农民挑剔不好服务吗?当然不是。在安徽省有一个地方叫陵阳镇,那个小镇的一户农民为了盖自家的房子,需要4万块钱,按规定农民没什么可抵押的,一般贷不出款来。镇上的信用社却告诉他只要有农户联保就行,结果几户农民为他联保,几天时间4万元贷款就到手了。这是新华社报道陵阳微型信用社做微型贷款的一个小故事。据报道,这家信用社改掉了过去坐商的作风,深入农户调查,然后按需提供服务,改革调整内部信贷运行的传统模式,不但受到农户的欢迎,还走出了亏损。如今,只要农民欢迎的金融服务,大体离不开按需提供产品,而非一招一式所能解决问题的。据报道的情况,金融下乡一般只能解决大额资金之需,很难惠及更多的农户。
由此看来,以上的事例有三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一是农民对于新事物参与热情很高,农村蕴涵着农民自主选择金融服务方式的动力;二是改革的方法必须与当年推行年产承包制一样,以农民需要为第一原则,农民才会最大限度地拥护;三是农民收入增加之后,对于金融业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
2006年初,宁夏的人大代表在京急切呼吁,现在西北农民脱贫的办法不少,但是他们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农业生产产业化后农民需要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没有金融业的支持,农民的创意再好也不会长久!应该说这样的呼吁不只宁夏的农民。如今企盼符合农民生活生产需要的金融产品的地区很多。
但是迄今为止,农信社对于农村的金融服务依然滞后,不能满足农民发展新的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之需,就连对于农民需要的基本金融服务项目也捉襟见肘,像陵阳信用社那样精心对待农民的还不多。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过去我们在发展农村金融的方法和目标选择上,多多少少有些先入为主。
农民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无论是现在的金融业还是即将新办的金融机构,是为改革而改革,还是为农民需要而改革,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农民举手不举手是最好的检验。在发展农村金融的关键时刻,为农民打理他们的辛苦钱,需要更多改革的思路,更多勇于创新的勇气,更加深入实际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