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1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倍增税收何时变成百姓实惠
    瞧瞧超市货架 本土大豆油哪里去了?
    假如调控成了境外资本的机遇……
    “在商言商”的无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倍增税收何时变成百姓实惠
    2007年01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年洋
      ◎周年洋    

      学术编辑 专栏作者

      现居北京

      如果哪天能消除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部分隐性税,不再用税收去投资与民争利的企业和项目,从而避免重复征税,百姓的日子就会红火多了,社会也就和谐多了

      新年伊始,听说国家增收,对于每个公民来说,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消息,至少是国富了啊!刚刚过去的一年,税收总额37636亿元,创下新纪录,增收6770亿元,增长21.9%,超过GDP增长速度一倍多。

      从税收的初始含义来看,每个人要保障自己的完整权利,需要政府动用公共权力来保护,比如保卫领土需要国防、治安需要警察、权利维护需要法院等等,因此公民必须纳税,这3.7万亿税收就是2006年中国国土上所有公民使用政府的成本。

      那么,纳税人上缴的税收与获得的相应服务是否相符呢?对此作评价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精准计算是专家的事情,平头老百姓从日常生活出发,对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心里都有一本账,从媒体报道和周围居民的议论来看,非议居多。

      如果从个人日常生活出发,算算在这块国土上的生活成本,会发现这3.7万亿的税收只是看得见的正规部分,生活成本中还有一大块“隐性税”,是官方数据不统计的。

      税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上说是:“国家向征税对象按税率征收货币或实物。”国家能够征税,依据的是其政治权力,抗税要受到惩罚,征税具有强制性。从税是凭借国家暴力强制征收这个意义来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费都是隐性税。

      电话是现代人必备的交流工具,安装固定电话每月月租费20元,手机双向收费,只有两家移动电信运营商,价格奇贵。国际普遍的做法是或者单向收费,或者竞争激烈,价格便宜。中国移动因为占据相对垄断地位,2005年收入420亿元, 2006年预计收入660亿元,其中有不少来自法定垄断地位的垄断利润,它们构成了消费者的隐性税。

      如果出门打的或开车,你只能消费中石化、中石油的石油或者到中石化、中石油加油。表面看中国油价便宜,但有专家计算过,如果刨掉燃油税和养路费,国外的油价和国内油价基本一样,甚至还低。中国油价只涨不降,国外油价随行就市,更有甚者,中国石油公司还能从国库里掏钱, 2005年中石化获得财政部补贴100亿元,2006年又获得补贴50亿元,石油公司不仅直接在油价上赚取老百姓垄断利润,还间接从国库里转移老百姓上缴的税收,双向获益,而百姓则双重受损。

      如果要乘飞机出差到外地,进入机场就得缴机场建设费50元。首都机场2006年中报称,机场建设费收入10.67亿元,简单推算,一年收入21亿元。全国这么多机场加起来收入不菲啊!这些费用可能不直接加在老百姓头上,但加在公司、机构的这笔费用迟早会以涨价或加税的形式转嫁给老百姓。

      以上几个例子都跟国有垄断有关系。其实还有很多公用事业行业如水、电、气、热的价格甚至物业费都由国家或政府的文件规定,消费者根本就没有谈判的权利。每到冬天,供暖价格都是由政府文件来规定的,物业费本来要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谈判而定,但很多地方政府以文件形式按几个档次规定价格。现在一谈公用事业价格改革就是涨声一片,偶尔的价格听证会也流于形式,老百姓则只有忍气吞声。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行业是隐性税行业,每个人都要使用,却能借助国家的强制力获得垄断利润。隐性税的本质是本来该由市场定价的商品,却由国家用文件来定价或者以法定垄断形式维持公司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国家财政收入的误用。从1998年开始,中国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那就是说,纳税人上缴的税收应该大量用来提供国防、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真正的公共物品,而不是用纳税人的钱投资与民争利的企业或项目。实际情况是,大量的税收贴补了银行改制、垄断行业的亏损,投向了大型国企和一些大项目。其结果就如最新一期《财经》杂志所说的:“八年来公共支出所占财政支出比例不升反降,而政府投资与行政性支出占比双双提高。”至于这些投资赔赚如何?谁最后为赔赚买单或分享红利?就很难说了。

      从公共财政角度出发,即使那些投资能够大幅赢利100%,也不应该投入纳税人的钱,它会带来多种负面效应或说不公平:一是该提供的公共物品缺乏或者质量低劣;二是凭借政府背后的强制力,用纳税人的钱再去赚纳税人的钱,而且是没有谈判余地的暴利,等于向公民重复征税。其恶劣影响可能造成国富民穷,影响社会的长期繁荣和稳定。

      本文开头提到的税收创新高之喜气,为何没有变成老百姓的实惠,反而是很多人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颇多怨言,原因何在?其实,就在这隐性税之中。本该用来提供公共物品的税收却用来投资国有垄断企业,这些垄断企业又从老百姓那里赚取暴利,老百姓双重损失,自然是怨声四起。如果哪天能消除这些隐性税,中国老百姓的日子或许红火多了,社会也和谐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