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1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倍增税收何时变成百姓实惠
    瞧瞧超市货架 本土大豆油哪里去了?
    假如调控成了境外资本的机遇……
    “在商言商”的无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瞧瞧超市货架 本土大豆油哪里去了?
    2007年01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袁 东
      ◎袁 东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父母,吃惯了大豆油,哪怕已在北京生活了多年,还是认为大豆油才是正宗的食用油。前两天要我去买两桶,哪知京城大超市里,满眼皆是显著标明以“进口美国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食用油,竟找不到用我们的“土大豆”为原料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前几年,超市货架上的本土大豆油还有好多种呢!

      暂且不说 “美国转基因大豆”对人是否有害尚在科学论证中,反正欧洲排斥转基因食品人所皆知。回家一查资料,我国年产大豆1700多万吨,位居全球第四,出口曾占世界出口总量的80%以上。但过去几年里,每年进口大豆达2000万吨以上,去年更可能超过2600万吨,进口量占全球大豆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强。进口猛增意味着大豆需求高涨,国内大豆种植者的收入也会随着增加。但事实却与此相反。据专家估计,目前全国大豆总需求量为3500万吨,最多消化国产大豆也只有900万吨,换句话说,有一半左右的国产大豆卖不出去(不排除有少量国产大豆出口,但在这种供需态势下,出口是很难让人理解的)。需求远大于产量的市场形势,不但没能使国内豆农受益,反而越发增加了豆农的困难。最近就有报道说,去年国内豆农减收34亿多元,导致的失业农民近120万。如此伤农,有人预计2007年的大豆种植面积将缩减50%。如不扭转这一趋势,恐怕今后吃上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油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是我们的大豆缺乏优势吗?咨询一下专家,非也!在这个越来越追求绿色与健康食品的世界上,国产大豆的高蛋白与非转基因就是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好的品牌。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短短几年内跨国粮商几近完全垄断这个巨大消费市场,而将本土大豆产业打得“岌岌可危”呢?

      看看外商“拦腰斩断”式的策略与布局,就清楚一切了。过去几年,跨国粮商连续采取并购或参股的方式,到2006年4月底已控制了全国97家大豆加工企业中的64家,垄断了我国5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获取原料采购权,其投资都是以采购进口大豆为附加条件的。所以,仅四家外商就已垄断了我国80%多的进口货源,而且还在以每年逾20%的速度增长。然后,再进一步挤压本土的大豆加工业。对此,试问: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通过与这些跨国粮商合资能够发展壮大吗?原有的产业优势与品牌还能保得住吗?作为全球最大买家的中国在大豆呈买方市场态势下却没有定价权,这正常吗?已经大幅上涨的食用油与肉禽蛋价格还能控制得住吗?民众福利能不受侵害吗?

      与大豆相似的,还有棉花产业。据权威机构估计,过去一年的中国大陆棉花消费量预计为1020万吨,占全球消费量的40%;尽管国内棉花产量达到65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但进口预计仍将达370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40%。人们不仅要问,需求在急速上升,而境内农产品却供应不上,消化的是快速增长的进口农产品,本土农民却没有从中获得应有收益,这不值得各级政府与学界好好检讨有关农产品种植、流通、进口与加工的政策吗?

      但遗憾的是,有关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却看不到这一点,仍一味沉浸在所谓“招商引资”的“业绩”漩涡里。殊不知,在我们基本没有什么有效审核机制而一再地向洋商“慷慨”的过程中,外商对我们的提防与限制却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不仅 “联想”与“中海油”并购美国本土企业受阻,就连最近“中海油”欲投资160亿美元开发伊朗天然气一事 ,也受到美国国会的质疑与阻挠。美国专门设有一个“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核委员会”,就可能涉及美国产业与经济安全的中方行为进行审查。听听该委员会主席理查·达马托对中国媒体的说辞吧:“我带领的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核委员会看了中海油和优尼科两个公司的结构以及中海油185亿美元的投标,向国会证明这笔交易对国家安全有所伤害。优尼科的资产里有很多涉及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科技部分有深水钻探的技术;地域部分有美国本土的稀土矿(稀土是制造巡航导弹的要素),以及印度尼西亚的一些油井。另外,优尼科在阿拉斯加有矿井,离美国军事基地十分相近。我们也审核了联想集团。因为国会添了一个附加条件———联想集团不能进入IBM在北卡罗来纳的高科技园区(high-tech?park),因为那里保存的技术也有国家安全的嫌疑。正是因为我们修改了收购条件,这笔买卖才顺利通过。”再看看美国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仅大豆一项,2001年的补贴就高达190亿美元,相当于其出口大豆价格的30%。可见,人家是政府帮着并推动企业到中国抢占市场,而我们的政策呢?!

      所以,不管是社会的哪一个层面,再不要再因为谁强调注意“产业安全”与“国家安全”,就扣上“狭隘民族主义”与“放缓改革开放”的大帽子。世界经济史尤其是工业化的历史证明,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是靠外资输入工业化的!改革开放,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则、没有审查机制的一味拱手出让市场与资源,更不意味着完全否定本土产业的优势,而任人斩断与破坏甚至消灭本土产业链条。开放也好,改革也罢,标准与目的只能是发展壮大自我,本土力量才是最终的创新与发展主体。学界与政界也不能再一味迷信于“完全竞争”,睁开眼瞧瞧,正如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教授说的“过去50年里,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已经离经济学基本理论中的‘完全竞争’越来越远了。”我们在反“本土垄断力量”的过程中,切不可经意或不经意地放进了“洋垄断”。

      但愿我们的政、学、商界都多一些“产业全局观”与“产业安全”意识,在理论阐释、政策制定与执行以及商业策略上,都多些全球视野,作一些有效调整。特别是,政府必须承担与履行新形势下的应有责任与义务,不要再延续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却瞎管的混乱无效甚至负效力的局面了!更愿连续几年以至本年度还是以关注“三农”为内容的“中央一号文件”,得到各级政府的切实贯彻,如此,才不至于将来到超市去看不到本土的优质农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