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鞍山证券拥有亚洲单体最大的营业部,辽宁东方证券的国债交易量长时间占据全国第一位,仅沈阳一个城市的营业部的数量就达到了100家以上,辽宁证券、北方证券、鞍山证券等,都曾取得辉煌的成绩,成为东北证券行业的生力军和代言人。
1992年4月到6月,短短的两个月时间,沈阳就发行了农信、富民、通发、公众、兴沈、万利等6只投资基金。虽然这些投资基金的发行规模和交易方式与现在的投资基金无法相比,但在当时许多人尚不知股票为何物的年代里,沈阳证券交易中心出现极为火爆的交易场面,不能不说辽宁的资本市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在世纪的时钟指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向新兴市场迈进了,而这时的辽宁资本市场却突如其来地出现了一个大的落差,证券业好像在一夜间出现了垮塌,那些曾经很耀人眼目的明星一下子变得凋零。鞍山证券严重违规经营被关闭,辽宁证券被信达托管,辽宁本地券商只剩下了4家;6只投资基金全部被兼并;很多业内人士摇头叹息,到目前为止,诺大的一个辽宁省居然一家投资基金也没有了。
辽宁的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缘何风光不再?辽宁大学经济学教授赫国胜和辽宁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所长张献和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谈了自己的看法:
赫国胜教授分析了两点原因:首先,辽宁的证券和基金公司的发展模式面对巨大的市场风险显得不堪一击。
赫国胜认为,辽宁的证券和基金公司的发展模式是非常典型的粗放式经营,只追求规模,不追求质量;风险意识很差,内控制度也不完善。因此,在外部环境发生逆转的时候,辽宁的证券公司大批垮塌,基金公司全军覆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经济运行环境不适应,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另外一个因素。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虽然辽宁的资本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先驱;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辽宁的经济运行环境已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作为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在辽宁失去了最适宜的发展土壤。在南方大批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不断涌现的同时,辽宁却出现了相反的局面。
辽宁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所长张献和认为,辽宁的证券和基金公司没落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人才培养的氛围和机制没有有效地形成。他说,证券和基金行业都是高素质高智商的新兴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辽宁虽然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并不少,但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的氛围和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真正有实际才能的人才少之又少。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出现:一是阻碍了辽宁的证券和基金公司的发展;二是使辽宁的上市公司和拟辽宁的上市公司缺乏有力的帮手,形成了辽宁资本市场日渐萎缩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