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产权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1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流动性过剩”的震荡
    城市化过快导致诸多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过重威胁经济安全
    食品安全恐慌到底是谁造成的
    投资者不能掉以轻心的两大基本风险
    优化市场环境 倡导理性投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流动性过剩”的震荡
    2007年01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诸葛立早

      

      “流动性过剩”,现在似乎成了牵动万千投资者神经的一个新概念———确实,资本市场对经济学新知识的普及,时下已经超过了任何大学、社科院经济研究部门的辐射力。官方对“流动性过剩”将采取何种措施,措施的力度如何,一些投资者开始把它视为“做多”抑或“做空”的重要依据。

      以我孤陋寡闻之见,“流动性过剩”和股市涨跌的关联,好像源于学者之间的争论。誉之者说,“流动性过剩”为股市走牛提供了资金保障。尽管支撑本轮牛市行情的因素有许多,但人民币长期升值预期下的“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因素。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正面临着“流动性过剩”推动的一轮长期牛市行情,投资者应顺势而变,抛却以往“牛短熊长”的惯性思维,分享牛市行情带来的丰硕成果。贬之者则说,“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牛市,这样的行情是无法持续的。他们算了一笔账,目前中国股市可以流通的股份市值大约在2.5万亿元左右,30万亿的流动性只要有五分之一流进股市,就足够把股市再狂涨200%左右,达到7000点至8000点这样疯狂的高度。“市场走到那一步,政府就会进行干预”。当然,也有的投资者对此不以为然,众说纷纭,煞是热闹。

      央行自是稳健。它坦率地承认,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分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这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管理构成考验。特别是国有银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革上市之后,充足的流动性和赢利压力,以及相对充足的资本金,必然会推动商业银行更为积极的信贷扩张。亦即是说,“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是一个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的新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只能因势利导,趋其利,避其害。这需要有新思路。

      这个新思路需要我们把缓解“流动性过剩”与金融体制的改革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运作。资本市场是一个企业通过它融资、投资者通过它投资的平台。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居民和企业的收入稳步增长,需要证券市场提供相应的资产供给来满足其投资需求;而持续向好的证券市场又通过资金的进入来吸纳过多的流动性。在一般情况下,所有的金融问题,其基础最终都要落实在企业身上;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还要落实在居民特别是投资者身上。这就是说,最终的金融资源的使用者,最终的金融服务的接受者,都是我们研究金融问题的起点。探讨“流动性过剩”也不例外。金融活动的结果是否合理有效,就是要看投资价值和服务价值的最大化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财富效应的刺激下,大量的储蓄资金源源不断地向证券市场转移,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愿意选择投资基金作为家庭主要的金融投资产品,这是一个好兆头。它将对十多万亿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进而扭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不正常比例产生极大的正面效应。我们不能把极个别的“贷房炒股”作为“市场疯狂”的案例。“叶公好龙”的态度更不足取。中国经济的发展,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需要,根本不是在微妙地平衡市场的同时,伺机调控市场涨涨跌跌所能奏效的。中国经济所需要的是投资与融资相互需求、相得益彰的资本市场。宠辱不惊看待股市涨跌。不仅关注资本市场规模和指数,更注重质量和结构,在当前显得格外要紧。

      震荡出智慧。“流动性过剩”的震荡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智慧呢?新思路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