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证券
  • 6:金融
  • 7:时事
  • 8:上市公司
  • 9:产业·公司
  • 10:专栏
  • 12:信息大全
  • 13:信息大全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T1:大智慧
  • T2:大智慧
  • T3:大智慧
  • T4:大智慧
  • T5:大智慧
  • T6:大智慧
  • T7:大智慧
  • T8:大智慧
  •  
      2007 年 1 月 2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专栏
    幕后的“大炒房者”
    三种时间尺度 三种生命步伐
    东京就医随想
    “食者众而生者寡”之忧
    查韦斯的 社会实验能走多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幕后的“大炒房者”
    2007年01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章剑锋    

      厦门大学

      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香港财经文摘杂志高级记者

      专栏作者

      张大伟 制图
      前篇专栏谈到去上海出差,邂逅一位大谈轻松购房心得的上海教授,他的成功经验可能给人某些推而广之的暗示,似乎并非如外界评论那样,中国人因为买房纷纷陷入悲惨境地。其实确切地说,这位教授的买房行为已脱离普通消费行列,是一位炒房者,他更多时候夹带着资本的投机、冒险性质。

      炒房行为当然不能被当作衡量实际市场风向标准,因为它界定不了普通消费形势。而且炒房者毕竟是有限的少数群体,无法代表实际消费水平。

      如果进一步问,炒房者何以存在?又何以炒高房价祸害市场?我答,是因为有人为他们开辟了得以繁殖、存续的“土壤”,铺就一条平坦进入的道路。倘若说上海教授们只是一般的炒房者,给他们营造便利环境的这些人则可谓“大炒房者”。

      所谓“大炒房者”,他们经营和炒作的就不是一两幢房屋,而是一个市场或一座城市,金融、土地、政策等资源由其驾驭,市场建设任之摆布,为了迅速取得成绩,他们会努力吸引许多投资房地产的势力,并加以帮扶和提携,推动兴旺景象。

      我最近一些节假日均在中部地区的一座县城里度过,受一位亲戚盛情款待。这位亲戚家安在一座新建成的住宅区里,小区楼盘近半空置,没装门窗、无人打理、灰挂尘封。一问之下,原来皆被外省炒房者买下,正囤积着。我这位亲戚住的那套面积不大的商品房,就是自外省炒房人手里接过来的。

      近几年这座县城无端兴起一股房地产开发热,大量批地、大兴土木,同时派遣辖下各机关负责人分批、分时、分地前往邻近省份招商引资,引进的无一例外都是开发商。开发商又连带着一批外地的购房者进来,炒房之风大炽。

      开发企业获得不少政策便利和优惠空间,开发量越拉越大;外来购房者不断跟进,房价也越炒越高。小城建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尴尬,人口不到6万的内陆偏僻小城,缺少厚足的内部需求支撑,本地居民在市场中已然备觉吃力,又没有任何可以吸引外部住房需求进入的优势,长此以往,何以为继?果不其然,2005年,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后,投机购房遭受重创。外省炒房者预备大量抛售抓紧撤离,结果无人接手。

      当地房管局长向我介绍情况时,粗略地数了一数,小城目前的房屋空置面积达到50万平米。情急之下,他们建议地方政府出台普通居民购房补贴措施加以应对,具体办法为:每位当地户籍的购房者在当地购买商品房后,可凭借身份证明获得每平方米约20元的补贴。统一由开发商通过相应价格折扣的方式给予,开发商再从房管局那里申领相应数额的财政补助。这项决定在全县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被置于首位讨论,最后通过一项公开决议,县长签字,并将核心内容向市、省两级主管部门抄报传送。

      在做出这项决定的同时,他们还重新定位了区位规划,将“上海浦东”的称谓复制过来,声称是正在发展中的“城西浦东”,虽然这口号喊得莫名其妙,但全县上下铆足干劲,颇有声势。这实在是虚弱的地方政府与虚弱的开发商之间形成的一种紧密合作或相互维护,他们将自己较为隐晦的意志和需要以一种公共决议的形式通过,使之变成一项公共政策并付诸实践,力图挽救被搞过了度而元气大伤的市场。

      不在炒作中爆发,便在炒作中灭亡。以这种方式挽救,无非是希望能够刺激本已被过度压制而无从释放的普通消费需要,另外也可以更多地引入投资、投机金钱,再一次兴风作浪搅动市场。就这一角度看,他们无疑都具有投机、炒作的嫌疑。一旦市场被解救过来,获得好处的不是购房人,而是开发商、地方官和一大批起死回生的炒房者。

      不是吗?马上有人发现,在财政补贴的幌子下,开发商将房价一提再提,在提价的基础上给折扣,买房人非但没有得到实惠,还被诱骗进一个圈套。开发商变现了资产,还能从房管局拿到所谓的补贴,一举两得,乐不可支。

      在“大炒房者”的庇护和引导下,小炒房者自然可以被陆续复制出来,并形成规模之势。“大炒房者”是市场规则的裁定者,理应无条件维护和界定公共权益,因为同时又是投机收益的共享者和炒房力量的先驱,故而决策总倾向“损不足而补有余”。不难明白,何以上海教授一类人有那样堪为成功的购房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