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信息披露
  • 7:信息披露
  • 8:公司巡礼
  • 9:基金
  • 10:基金
  • 11:时事
  • 12:时事·海外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路演回放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产权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互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投资基金
  • C6:广告
  • C7:数据
  • C8:人物
  • C9:钱沿周刊
  • C10:周刊·热点
  • C11:钱沿周刊·专家
  • C12:钱沿周刊·广角
  • C13:艺术财经
  • C14:艺术财经
  • C15:艺术财经
  • C16:艺术财经
  •  
      2007 年 1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3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3版:艺术财经
    2007年,他们做什么?
    滤后的静物———封岩摄影作品展
    突破时代的新新力量
    巨额基金购买 艺术品的两种后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巨额基金购买 艺术品的两种后果
    2007年01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左 岸

      

      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尤其是当代艺术市场已经具备了一些资历和亮点可以吸引大颚型的投资基金进入,比如整个市场的大盘资金容纳量,比如已经形成规模的运作平台和传媒系统,比如群众性的投资收藏风潮,比如说市场多层次、具备一定量的艺术品的流通,比如合适的价位梯度层次,比如大量散户资本的投入、跟进,这等等的一切在号称暴利加文化的双重符号光环下使大规模的资本运作逐利成为可能,也产生了现实的驱动力。从目前的统计和道听途说的信息来看,私募基金和风险基金均有两位数的参与团队。那么对于艺术市场这个向来“藏家样”主导的板块来说,大的基金的购买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呢?至少是有两个:

      1、会形成示范性行为,引导大量的散户加入购买行为,造成相应市场板块急剧上升。大的基金买入行为,因为背后有强大的资金背景所以会给以投资为目的的散户投资者以刺激,他们基于一个更大资本运作和这个资本运作团队所具有的资源库的信心而转化为购买相应艺术品的信心,但是往往这部分人并没有市场承受力,一旦恶性基金运作,最后被套牢的就是他们。

      2、会导致一定时期市场价值评判和价格评估系统的紊乱:话语权旁落,从原来的藏家体系主导有可能成为以投资为主导的基金话语权控制,而实际上基金不具有这个说专业话语的能力,最后的自说自话导致的只能是整个市场的强制性、破坏性的调整,受伤的是市场和市场的参与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