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东
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 培训总监
决策的要素之一就是确定“边界条件”。但是为了知道这个要素说的是什么,首先必须准确地理解“边界条件”。
任何决定,都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决策要素中的“边界条件”。比较完整的说法是:决策至少应该达到什么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决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把现有的资源投入到不确定的未来中,因此决策也总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不能达到最后所期待的结果,决策就是失败的。
比如,有个城市需要修路。如果去问城市管理者,为什么要修路?答案肯定非常直截了当、明确无误的:为了让交通更顺畅。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答案,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道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连高层决策者也往往犯错误。
某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在近年内急剧上升,市区内的道路远远超出了承载能力。雪上加霜的是,还有相当多的外地车辆也必须使用城市的道路。在权衡了利弊之后,城市管理者决定在城市的环路外边再修建一条新的环路,让过境的车辆尽量不要直接进入市区。当然,修建新环路的最终目的是减轻市区的交通压力,进而缓解交通拥堵的现状。
但是,修建这条新环路需要大量资金,需要向银行贷款。于是城市的管理者做了一个决策:收取过路费。于是,新环路从设计到施工,直到建成后的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围绕着收费还贷进行。在每个与其他快速路或者高速路的出入口都设置了收费站。
新环路通车了。但是,司机们都不愿意上新的环路。因为他们不愿意多花上几十元过路费而去节省下半个小时。所以新环路开通后,上路的车辆就少而又少,据说连发收费站职工的工资都有问题。在再度分析了各种意见之后,管理者们重新做了决策:新环路取消收费。顿时,新环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可是,新问题接踵而至:原有的收费站需要拆除;出入口需要重新设置甚至重修;需要重新连接与其他道路的出入通道;收费站的人员需要重新安排;还贷时间需要重新商定;贷款的归还计划也需要重新考虑……
修路肯定要钱,钱不够可以去借,借了钱肯定要还,要还钱肯定要有钱的来源,钱可以从使用这条路的车辆中收取。这里的逻辑关系很简单,也很有“说服力”,谁也不能挑出毛病来。因此,收取过路费也就天经地义。于是“使交通更顺畅”而修路变成了“为还清贷款”而修路。
从决策的角度看,这个修建新环路的计划在决策上犯了一个最简单的错误:没有认清这个决策的“边界条件”是什么。
按照德鲁克在论述到决策要素时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明白,一项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肯定是无效和不适当的决策。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比一项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误事。”
修路本来是为了缓解交通紧张,对这条新环路的收费没有达到“缓解交通紧张”的最低目的。而取消收费后,又使得原来修的环路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个关于收费的决策哪里符合“缓解交通紧张”这个边界条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