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几天前,中国石油企业还施展其惯用的手法,继续为国内成品油的垄断高价辩护。然而,仔细推敲一下,他们的辩护实在苍白无力。
首先,国内成品油价格真的低于国际市场吗?中国石油企业一贯采用绝对值来与国外油价比较。如此比较,中国油价的确高于一些发达国家。但是,这样的比较有意义吗?其实,相对值比较,即以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DP与油价作比较才是有实际意义的。就以中国石油企业经常拿来作比较的新加坡为例。2006年12月,国内汽油价格每吨5200元,而同期新加坡汽油每吨折合人民币5509元,比国内高出309元。但是,新加坡人均国民收入是中国的18倍,照此计算,中国汽油价格不是要落在约每吨295元左右,才称得上与新加坡看齐,或者说才称得上与国际接轨么!
进一步说,即使按绝对值比较,中国油品的价格也不比一些发达国家低。例如美国,2006年9月,其普通无铅汽油为每升0.58美元,按当月1美元7.94元人民币的平均汇率计算,相当于每升4.61元,而当时中国93号汽油价格是每升5.09元,每升无铅汽油价比美国高出0.48元。如按人均收入计算,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0倍,那就意味着中国93号汽油价格是美国普通无铅汽油的35倍。1月14日,中国93号汽油价格降为每升4.90元,仍然高于美国普通无铅汽油的价格,出租车加满一箱油不过节省10元钱。可见中国石油企业并没有真正低下其高昂的头,百姓也没有真正从降价中获益。
一个反证是,如果说中国成品油价格低于国际市场,那么如何解释猖獗的成品油从国外向国内的走私?如果中国油价真的比国际市场低,应该是将国内的成品油往海外走私才合逻辑。如果没有巨额的利润,这种现象是难以解释的。走私的猖獗还说明,中国石油企业所称的内地成品油和国际原油价格倒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成立的,中国油价下降的空间应该很大。
其次,中国石油企业的高额利润是内部清理整顿的成果吗?石油三巨头稳居国内最赚钱公司之列。2006年,中石油和中海油的利润分别达到1850亿元和480亿元,中石化的利润预计也在300亿元以上。按他们自己的说法,石油企业的高利润,并非来自油价上涨,而主要是因为企业抓住了好的政策机遇,内部清理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
必须承认,石油企业的高利润包含着清理整顿的因素,但决不是主要因素。从2002年开始,国内成品油价格调高了13次,相对来说,其所谓的内部清理整顿所带来的成本下降是微不足道的。在发达国家,产品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劳动者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间,而中国职工的工资总额只占GDP的12%。一方面,中国油价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成本又很低(当然,石油企业的职工工资比其他非垄断企业要高很多,但比发达国家还是低很多)。换言之,不考虑劳动力成本,石油企业的成本是过高的。如果不是由于垄断,如此高的成本恐怕连生存都难以维持。而中国的石油企业,却还有很高的利润,岂不咄咄怪事!
再次,借口石油是战略资源就得维持垄断吗?这不是赤裸裸地把集团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吗?难道石油只在中国是战略资源,在其他国家就不是?美国攻打伊拉克,争夺石油资源不正是主要因素吗?可它们为什么没有因此而把油价定得过高呢?很显然,保持垄断绝非为了国家利益,而是为了保持自己的长期垄断利益。为此,它们通过种种手段或途径,对政府有关部门施加压力,获得一些政策性保护,限制其他企业进入,甚至企图使这些保护政策制度化、固定化,甚至法制化。殊不知,真正的国家利益是国民利益,而非利益集团的利益。
当然,石油是重要的、而且是短缺的能源,国民应该节约利用,因此,完全按人均收入来衡量油价并不现实,价格适当高一些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石油企业借口“与国际接轨”,倚仗其垄断地位,将油价定得远远超出国民的承受能力,则是不可接受的。这不是与国际接轨,而是以牺牲消费者福利来谋求高额的垄断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