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描画,是《激荡三十年》的特色之一。中国企业的过往30年,那些人和那些事的经历铺陈与记录,这本书用大量史实细节娓娓道来,几乎完美地实现了作者的初衷:“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不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这部著作,我不想用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了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中国企业从30年前的路上飞奔过来,《激荡三十年》的文字一页页翻过,读者犹如在岁月的影像中游走,每一步都踩在中国的土地上。
穿越历史的雾霭,本书的理性思索亦有超越。“在大雾中一寸一寸地匍匐前行”,作者历时2年,以一种好奇者的单纯扑入中国30年历史变革的复杂历程中,适时结合当年的世界 “风云”,直面中国遭遇的各种“气候”, 把握在各色“风云”和“气候”当中出现的特定情境。本书紧密关注变迁时代的商业伦理、社会道德、民族意识、历史心理,同时,极为丰富的中国特色的企业家性格素描贯穿企业往事的背后,这一经一纬如一条条细线织起一部中国企业史,作者的宏阔思维彰显其中。吴晓波极具人文思辨,往往回归人性本源来解构,大浪淘沙,尽收眼底,兴衰成败,皆入囊中。尤其,他对那些失败者和失意者,从“傻子”年广久、“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典型”步鑫生、马胜利到“幻想家”牟其中,都倾注了一种特别的情感,落笔之处,“有点着迷”,又“有一种莫名的怅然”。略有遗憾的是,虽是出于“关心人在大变革时代的命运变迁”的思绪,作者的感性书写多少遮蔽了对一部企业发展史的更深沉的辨析和探究。但反过来,也许正是这种不加掩饰的情感自然流露,让此书以史为题,又不拘一格,有血有肉,亦重亦轻,说出一个哲学话题:这宇宙间万事万物,变是永恒主题,正反相生,一时成败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知“变”,能够把握成败的时间机会与空间形势,如此,方不至于被时代所遗弃。
(作者系著名财经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