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主席在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的8点措施是比较全面的,从对非提供援助到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减免关税、债务,都是要全面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现在主要是做好后续工作,切实落实这些措施。
无偿援助
不是最有效方式
杨光尤其觉得“设立中非发展基金”“扩大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商品范围”这两个措施对中非经贸关系有重要意义,也是一种合作方式的进步。
中非经贸关系最初的形式是中国单方面向非洲提供无偿援助,近一二十年,尽管发展援助在中非经贸关系仍然占据突出分量,但随着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市场,尤其是民营工商业主赴非洲创业,市场力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任何有效的合作都最终要落实到项目上,需要中非双方的企业、政府乃至学术界加强交流和沟通,发现互利共赢的项目,中非发展基金可以为这样的项目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杨光说,原来的援助方式被证明不是有效促进非洲经济、增加就业的最有效方式。
而“扩大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商品范围”是实现中非贸易平衡的重要举措,对那些出口资源较少的非洲国家来说,中国的贸易顺差比较大,实行更多产品的进口令关税可以直接激励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出口。
非洲投资
应体现互利双赢
相对中国来说,非洲还不是资金输出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很多国家甚至还没有解决贫困问题,工业化水平低,掌握的技术有限,杨光认为,非洲国家在海外投资少的现象实属正常,而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在许多领域拥有技术优势,达到了输出资本和技术的阶段。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一些非洲国家,如南非就拥有资本输出和技术能力,尤其在矿业、制造业方面有成熟的技术,其中仅液化煤一项技术,对中国解决能源问题就有很重要的意义,据悉中国南非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合作,对南非来说,中国还是很有前景的投资市场。”杨光说。
近几年,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大和外贸顺差的增长,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和能力日益扩大,杨光表示,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是多元化的,也是本着和非洲国家合作共赢的原则,“事实上符合互利双赢的项目远不止资源、能源方面,中国对非投资企业尤其要注意农业和制造业方面的机会。”
杨光认为,中国农业近几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发展很快,如果通过投资或承包农业项目,不仅解决非洲当地的就业,对解决非洲的温饱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有很强优势,目前也面临着这些产业转移的需要,如果转移到非洲,对中国来说是扩大了海外投资,增加了收入,对非洲来说,解决了当地就业,也可以加快经济的增长。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问题虽有
但合作前景乐观
当然,一些负面情况在近几年也逐渐暴露,第一是对当地的法律法规不太熟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不足,有的前期调查做得不充分,于是产生了一些纠纷;第二,出现累似国内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问题。第三,在开展贸易的过程中,个别不法商贩可能把一些假冒伪劣产品销往非洲,败坏了中国产品和中国商人的形象。第四,中国企业之间团结意识不强,有时在竞标中进行价格打压。
专家建议,一方面在非洲的中国企业要自律,要充分了解国情包括各种政治势力、工会组织,处理好劳资关系,同时在开发非洲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同时注意解决当地的民生问题,诸如社会福利、帮助解决就业、修建学校和医院等,将注重经济效益与提高社会效益相结合,获得好的口碑;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正确引导、协调,以及予以强有力的干预。
尽管在合作也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杨光对中非经贸合作前景还是十分乐观,他表示,中非贸易额最近几年的增长率都在25%以上,这证明中非经济互补性还是比较强的,非洲有中国需要的资源,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潜在的大市场,中国有技术,有充足的资金,有产业转移的需求,双方的合作可以达成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