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时事·国内
  • 5:时事·海外
  • 6:观点·评论
  • 7:特别报道
  • 8:时事·天下
  • 9:广告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专版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1 月 3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格林斯潘的 “顺其发展”论值得思考
    成品油定价的 成本困局
    解决上证综指失真已成当务之急
    只有充分竞争才能使资本讲道德
    金融业将引领第三次改革浪潮
    骗取公共福利理应严惩不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骗取公共福利理应严惩不贷
    2007年01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王平

      

      1月26日,香港高等法院判处香港前高等法院大法官现年82岁的李栢俭及其妻冯闰禅11个月徒刑,意味着这两名老人成为了香港监狱中的高龄犯人成员。李栢俭夫妇入狱的罪名为诈骗香港公共福利,二人于2003年至2004年间隐瞒其近200万港元的资产,以生活困难为由向香港特区政府骗取了近10万港元的综合援助及申请一套公屋(公屋类似于内地的经济适用房)。

      公共福利是有限的,当有人通过欺骗伎俩获取一部分公共资源,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机会被剥夺,影响公共福利的公正、公平分配,损害社会利益。因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这一做法予以严厉惩处,以确保公共福利得到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施惠于民。

      我国香港地区的这一判决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以经济适用房为例,它本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国家实行这一政策意在解决中低收人家庭住房问题。然而,我国建设的相当一部分经济适用房落到了官员和富人手中。去年11月2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一项围绕北京、太原、西安三地展开的调查显示,高达48%的经济适用房被用于出租,而普通商品房用于出租的比例,仅为20.5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至少超过48%的拥有经济适用房的人,并不是真正需要它的人,也根本没有资格获得经济适用房。

      而在一些地方,一些原本用于建设经济适用房的资源,被个别权力机构直接明目张胆地据为己有。比如,济南市阳光舜城小高层住宅区,表明是“省直机关经济适用房”,面积最大的近300平方米,均价仅1900元每平方米,而对外发售价是每平方米4290元到6000元。巨大的差价在让一部分权力拥有者一夜暴富的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穷人分享经济适用房的权利在事实上被剥夺。

      目前,我国的经济适用房资源非常有限,即便全部用于解决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也是杯水车薪,然而,就是这些极其有限的资源,竟然被权力拥有者和富人巧取豪夺据为己有,这导致公共资源的配置出现严重畸形,无法用于最需要的人身上,公众对这一现象反响强烈、深恶痛绝。鉴于这一做法的危害性,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予以禁止,然而,效果始终不明显。追根溯源就在于侵占公共福利的成本太小而收益很大,侵占者受不到严厉惩处。倘若我们也借鉴香港的做法,让恶意侵占公共福利者承担刑事责任,那么,经济适用房沦为官员和富人福利的现象将能够得到有效遏制。

      除了经济适用房,还有吃空饷、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始终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严格说来也是对公共财产或公共福利的侵占。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法律上也是如此界定的。比如,2002年2月,意大利一位市长就因为私用一次公车(汽油钱是他自己出的)被当地法庭以“侵吞公共财产”定罪,判处6个月监禁。倘若我们效法这种做法,困扰我们多年的吃空饷、公车私用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官员以通过拥有的权力或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公共财产或公共福利,必将造成公共资源配置的失衡和畸形,影响极为恶劣,很容易造成民愤,危害社会稳定,因而,不妨借鉴香港地区的做法,通过修订刑法或出台司法解释,以严厉的制裁措施对这种行为予以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