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至59厘米。报告说,全球变暖将持续数百年,海平面将持续上升。现在的形势迫切需要各国政府进一步减少和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延缓气候变暖趋势。
结论
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有关
IPCC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创建,汇集来自130多个国家的2500多名专家。
从1月29日起,IPCC第一工作组500多名专家以及政府和地区代表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会议,讨论全球变暖问题的第四份评估报告。由于在海平面升高问题上发生争论,会议延长到2月1日午夜后闭幕。
这份长21页的报告说,过去5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极可能”与人类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关,报告说,“极可能”意味着可能超过90%。
在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评估报告中,IPCC认为,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有关的可能性至少是66%。
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18至59厘米。在2001年发表的评估报告中,IPCC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至5.8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9至88厘米。
专家们再次警告气候变暖将带来一系列灾难性后果,例如,北极地区冰雪融化、墨西哥湾暖流减缓、海平面升高,暴雨、干旱和热浪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
依据
高温前10位均在1994年后
自19世纪中期有纪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高居前10位的年份都出现在1994年以后。很多欧洲国家今年1月平均气温也创历史最高纪录。
但气候变暖是否与人类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有关,历来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IPCC的报告代表当今主流观点。
伦敦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卡米拉·图尔明说,IPCC的新报告为证明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提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美国民主党国会议员爱德华·马基说,这份新报告为确定气候变暖的原因提供了科学依据。“忽视这一问题将使子孙后代遭殃。”
为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2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影响
变暖易引发我国洪涝干旱
气候变暖后,我国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出现了变化。最近的研究指出,我国的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都有增强的趋势,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极端降水量比例趋于增大。
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加,极端降水值和降水事件强度有所加强。
长江中下游大部分雨涝集中在5-7月份,受涝次数占全年的70%-90%,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极端降水量比例趋于增大。江淮流域暴雨洪涝事件发生频率增加。
随着气候的变暖,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温度日变化减小,以我国北部冬春季最为明显。
近十几年来,我国北方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华北地区近20多年来干旱不断加剧的形势十分严峻。
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21世纪我国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尤以冬季、北方最为明显。
国内气象专家的研究认为,2020年我国年平均将升温1.3-2.1摄氏度,2030年升温1.5-2.8摄氏度,2050年升温2.3-3.3摄氏度,2100年升温3.9-6摄氏度。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但最低气温的增幅较最高气温大。
(刘浩 王宇)
■新闻观察
节能降耗亟需市场激励机制
□本报记者 阮晓琴
控制全球变暖,就必须要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也是目前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经济可行的办法。
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和世界银行的合作项目)执行主任王树茂说,中国政府很重视节能降耗,并提出“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这对全球节能来说,是一个重大贡献。但在政策落实上,缺乏市场化的激励措施。
单位GDP能耗首次下降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韩永文在最近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2006年第三季度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单位GDP能耗已首次出现下降趋势。不过他坦言,能耗下降值与年初确定的4%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戴彦德说,中国现在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正处于能耗大量增加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要想迅速扭转“十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上升的态势,也是有难度的。
戴彦德说,首先,“十五”期间高耗能项目将在今后几年陆续投产,“十五”期间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高耗能行业的“内循环”和“自膨胀”的能力仍在释放;其次,结构调整需要时日。
应尽快修订《节能法》
“2007年是节能降耗最关键的一年,2006年节能的各项措施效果将在今年显现,这也是节能降耗效果出现转机的一年。就目前的发展态势看,2007年的节能降耗形势必将好于2006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
中央对节能降耗工作极为重视。2006年国家发改委陆续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14家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各地方政府又与当地的能耗重点企业签订责任书,形成了一套层层问责制度,节能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戴彦德认为,针对目前的节能形势,关键要解决制度和法制的问题,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法律高度来认识。应该尽快修订颁布《节能法》,确立节能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并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法规和政策。同时,应着手中央和地方税制体系改革方案的设计,从根本上转变盲目追求GDP的意识和做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节能法》修改工作已在去年3月份启动。
据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副主任、节能法修订起草工作小组组长李命志前不久透露,草案对高耗能产业提出能耗限额标准,实行市场准入和淘汰制。另外,修订中的《节能法》有意将法律调整的范围扩大至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公共机构等重要用能单位节能等方面。对上述各方面,草案提出,应制定节能标准、限制使用及监管制度。据悉,现有《节能法》主要是约束工业企业节能行为。
提高能源价格抑制消费
戴彦德认为,降低GDP能耗的根本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国内的市场需求来看,由于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的阶段,东部要开放,西部要开发,中部要崛起,东北要振兴,这些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必将带来大量的高耗能产品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工业增速过快的原因是我国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日渐浓厚。
从一些产品出口状况来看,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市场是在国外,有些产品几乎包揽了世界市场的全部需求。这些产品看上去不是高耗能的产品,但是其载能量相当可观。去年我国出口了68亿双鞋子,近5亿件电源适配器,仅这两种产品就相当于出口几百万吨油。业内人士认为,应注意避免陷入“世界工厂”角色,有针对性地调整出口结构。
另外,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茅于轼认为,应该提高能源价格,来抑制能源消费。国电动力经济研究所一位专家也认为,为了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可以提高电价,以促进节电。还有一些人士力推燃油税改革,通过多用油多缴税的体制。
落实节能缺激励机制
在落实节能政策方面,王树茂认为,虽然政府在节能方面宣传力度很大,降耗决心很大,但从现有制度看,缺乏市场激励机制。
王树茂说,以中国节能合同能源管理为例。EMCO(节能服务公司,在我国简称EMCO,在国外简称ESCO)10年前引入我国,它是一种基于市场化运作、由节能公司出钱,帮助客户进行节能改造,靠节省下来的能源来回报节能服务公司的一种节能新机制。
大量工程实践证明,节能投资的效果远高于能源开发的投资,节能投资仅是建设发电厂投资的1/5,且投资回报率也较高。如EMCO节能项目的年收益率平均在35%以上,一般两至三年收回投资。
“我国的财税制度与国际不同,实施一个项目需要走后门、拿回扣等方式,非常艰难。”王树茂感叹。“在北美,按法律规定,如果一幢政府办公楼一年省下了100万元电费,省下来的钱可以直接给节能服务公司,两三年下来,节能服务公司就能收回投资。”
■新闻链接
全球变暖“七宗罪”
科学家近年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不能全面预测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多种变化,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初曾指出,如果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二、天灾威胁加重:地球“发烧”,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
三、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岛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胁。印尼科学家今年1月预测说,印尼约1.8万个岛屿中可能将有2000个在2030年前被海水淹没。
四、夏天热浪频仍:有关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世界其他地方与北美情况类似。
五、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部或北部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从而对农林业和渔业产生不利影响。
六、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并对贫困地区的人口造成显著影响。
七、经济发展蒙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飚升至290亿美元。
(据新华社电)
■新闻背景
历次评估报告要点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发表了3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
在1990年发表的首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中,IPCC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这份报告推动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框架公约》)。《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在1995年的第二份报告中,IPCC认为,“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份报告为《京都议定书》1997年得以通过铺平了道路。《京都议定书》要求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要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在2001年的第三份报告中,IPCC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今年底IPCC将发表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