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证券
  • 6:信息披露
  • 7:金融
  • 9:时事·国内
  • 10:时事·海外
  • 11:专版
  • 12:广告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版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互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投资基金
  • C6:海外
  • C7:数据
  • C8:人物
  • C9:钱沿周刊
  • C10:钱沿周刊·互动
  • C11:钱沿周刊·专版
  • C12:钱沿周刊·产品
  • C13:艺术财经
  • C14:艺术财经
  • C15:艺术财经
  • C16:艺术财经
  •  
      2007 年 2 月 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真实反映GDP状况的股票应具有高估值
    更要关注 “上证红利指数”
    数字电视推广不能损害公众利益
    为什么国外股市 没有那么多唱空的“权威声音”
    失业保险金闲置不利再就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更要关注 “上证红利指数”
    2007年02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诸葛立早

      

      本报1月31日“观点·评论”版刊出的《解决上证综指失真已成当务之急》,读后颇受启发。恰如该文作者所言,上证综指作为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以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综合股价指数,在指数计算方法上存在若干问题,结果造成了“虚涨”的弊端。然而,时下不少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反而以失真的上证综指作为评判A股市场的风向标,于是乎,拿了一把不怎么准确的尺子,又偏偏自以为聪明,到处发表讲话对市场指手划脚,这种主观主义的做法难免跌入陷阱,甚至误导投资者和市场观察者合理判断A股市场的波动趋势。

      对上证综指“虚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识之士提出建议,用能够反映上海A股市场总体走势的成分股指数取代上证综指,或者将成分股指数与上证综指一起并列显示,从而让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真正认识A股市场的真实情况。我举双手拥护这个建议,期盼相关部门赶快把它提上议事日程,免得一些人明明“盲人摸象”还自以为“众人独醉己独醒”。

      在不少人热闹地争论上证综指的问题时,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整个市场冷落了“上证红利指数”。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众所周知,上证红利指数是挑选在上证所上市的现金股息率高、分红比较稳定、具有一定规模及流动性的50只股票作为样本,以反映上海证券市场高红利股票的整体状况和走势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数是当前市场上唯一将客观的价值衡量标准(现金股息率)作为样本股排序筛选首要指标的指数,更能客观地体现长期投资价值所在。随着股改的顺利完成,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与普通流通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上市公司应该越来越注重通过稳定分红来回报投资者。上证红利指数目前最重要的作用是为整个市场提供了价值投资的一个新的参照标准,其示范效应是引导和鞭策更多的国内上市公司成为价值创造的真正源泉。记得上证红利指数刚刚问世时,不少市场人士对它寄予厚望。他们认为,以红利为标的的投资,代表着价值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方向,特别是对于保险资金等长线投资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红利指数的推出,其成分股有望很快和上证50指数的成分股一样,迅速成为机构投资者配置投资组合时重点考虑的对象,有望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可持续的盈利机会。可悲的是,时下不仅市场冷落了它,甚至一些对“泡沫论”研究颇深的专家学者也冷落了它。投资者目前还是把差价收入作为自己主要的盈利来源,是否与冷落红利指数的市场风气有关,我看是值得探究的。

      这种探究,在上市公司也轻视红利指数的背景下,更凸显其现实意义。尽管有种种迹象显示,2006年沪深上市公司业绩有望大幅提升,实现净利润再创新高,但上市公司高盈利、高增长的背后却是慷慨不一。据统计,在已经公布年报的30多家上市公司中,提出派现分红预案的一半还不到。有的上市公司在实现不低的盈利的条件下,分红时却像个“铁公鸡”。有心人曾做过统计,近年来,上市公司选择以现金红利方式回报投资者的情况颇不理想。2003年。上市公司选择分红派现的,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48.08%;2004年则占53.9%(为近年来最高);2005年则占44.02%;今年,对已公布年报公司的统计,大约占45%左右。标普指数委员会主席曾指出:“稳定、逐步增长的分红在传统意义上被公司的管理者用来向大众传达他们对自己公司产品的信心、投资者认为长期分红记录是一个公司成熟、增长和强大的标志。”对派现分红的漠视,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投资者的误导,使他们形成某种思维定势,投资收益的来源,只能是市场差价。

      前些日子,一位领导曾提出,分红功能应该是证券市场的第五大功能。这是很有见地之语。忽视分红的股市,实际上就是一个鼓励投资者热衷市场炒作以博取差价的股市。这对投资者注重价值投资,有百弊而无一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已经失真的上证综合指数的议论,少些再少些;对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上证红利指数”,宣传得多些再多些,并不折不扣地践行,这才是功德无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