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专版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专版
  • T1:赢在中国
  • T2:赢在中国
  • T3:赢在中国
  • T4:赢在中国
  • T5:赢在中国
  • T6:赢在中国
  • T7:赢在中国
  • T8:赢在中国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专版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产权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2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没有谁能比市场更聪明
    仅仅自利 就没有自由
    存款保险制度最大的难点
    资源性产品价格放开之后……
    世间至难是自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资源性产品价格放开之后……
    2007年02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傅 勇    

      复旦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

      频频出台的政策举措表明,我国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路线图即已成形。历史地看,资源市场化无异于价格的第二次“闯关”,将极大地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资源市场化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由之路;从短期看,在当前价格总体低位平稳运行之际启动这一改革,也是恰逢其时。

      对老百姓而言,最为揪心的是上述改革会不会促使资源品价格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涨”而不可收拾。而水、电、煤、气、石油等五大资源的供给仍然控制在极少数的垄断部门手中的市场结构,让人有理由担心价格上涨会不断持续下去。笔者以为,随着政府指导价的放开,资源品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是必然的;但是,资源改革必须夯实市场化的基础,通过适当的反垄断和财税调节措施可以缓解家庭的涨价之苦,资源改革不能忽视劳动力这一最重要的要素并让其承担市场化改革的成本。

      国家发改委不久前发布的《2006年生产资料价格运行情况及2007年价格走势预测》报告显示,我国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去年同比上涨3.5%,涨幅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石油、有色金属、钢材价格变化主导了去年以来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走势。报告认为有三大因素将支撑资源价格近几年继续在高位运行:除了国内外供求基本面以外,特别提到了国内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这一诱因。

      然而,资源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既是生产要素,又是老百姓生活必需品。由此带来的悖论是:改革必然导致价格的一定幅度上涨,而上涨是又会影响到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对于低收入的工薪阶层甚至是农村居民来说,这些价格“边际上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能让涨价成为资源改革的主旋律。

      更重要的是,我们通常说的资源还忽视了其中的最重要的一种:劳动力。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为中国带来了持久不息的比较优势。可是,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多少人力资本的一般劳动力大量过剩,近乎无限供给。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民工工资几十年“纹丝不动”,这在世界经济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关于资源的这两方面情况加在一起,不能不让人更为普通民众的民生担忧:市场化改革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在威胁着中国社会中相当一部分阶层的福利,而这些阶层的福利本来更应该受到特别关注。

      前一段时间,有经济学家称中国的工资不能上涨,否则会危及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可这只是故事的一个方面,故事的另一方面是,工资是低收入阶层的主要收入来源。仅仅从资源价格放开这个角度论,如果其他资源价格上升,既便劳动力的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中国的低成本优势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按照不能伤害中国低成本优势的逻辑,我们岂不是同样也不能让资源价格上升吗?

      虽然,由于一般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原因,工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还很难有大幅上升可能,但是政府有必要在其他资源价格上升的条件下,为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以缓冲在资源市场化改革中的劣势地位。

      应该承认,中国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步伐已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源改革的步伐。现阶段,我们存在着双重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一个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一个是城市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前者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和城市工人享受同等的就业机会,而后者使得一些体制内的尤其是垄断部门的工作岗位并没有很好地开放。这些是劳动力这种资源市场化改革的着力点。如果说要资源市场化改革的话,这些都不应该是被忽视的“死角”。

      显然,劳动力的市场化流动有利于拉平城乡间和地区间的过大差距,这也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题中之意。从资源改革这个个案来看,通过反垄断和财税对这一领域动手术将使资源垄断部门的高收入得到遏制;而随着包含劳动力的“大资源”改革的推行,更多人会从市场化改革中受益:

      其一,在资源领域引入竞争能够抑止价格的不合理上涨。在合理确立市场化边界之后,就需要打破垄断了,谁能够提供价廉质优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够进入这些网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电(运)分离、竞价上网。

      其二,政府应充分利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分配。在当前的中国,许多社会成本并没有包含在资源的价格中。因为企业和消费者不需要承担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成本,致使资源被过度开采和利用,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在资源价格市场化之前或者同时,政府应该通过征收“资源税”的方式使资源供给成本合理化。而当价格过度高企时,借鉴国外通行的“特别收益金”或“暴利税”就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