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时事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证券
  • 6:金融
  • 7:专版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产权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互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投资基金
  • C6:海外
  • C7:数据
  • C8:人物
  • C9:钱沿周刊
  • C10:钱沿周刊·热点
  • C11:钱沿周刊·产品
  • C12:钱沿周刊·特稿
  • C13:钱沿周刊·特稿
  • C14:钱沿周刊·专版
  • C15:钱沿周刊·专版
  • C16:钱沿周刊·人物
  • C17:艺术财经
  • C18:艺术财经
  • C19:艺术财经
  • C20:艺术财经
  •  
      2007 年 2 月 1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违规资金入市”的问责思考
    “倒闭潮” 源于自主品牌缺失
    “房地产是否支柱”属于伪命题
    2007中国货币政策:“稳健”为先
    民营企业缘何屡陷“非法集资”门
    行政权力主导药品降价行不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违规资金入市”的问责思考
    2007年02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诸葛立早

      

      清查银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被一些媒体称之为“强摁牛头”的“一道金牌”。

      这当然是很有见地的评价。从资金供应上来控制股市的上涨速度,是极为厉害的“杀手锏”。因为这一轮股市上涨是资金推动型的,只要从资金供应上切断资金入市,对市场的调控就能够立竿见影。有经验的老股民都有切身体验,中国股市上的几次“顶部”,往往都和“清查违规资金入市”须臾不分离。于是乎,“清查”之声响起,“老奸巨猾者”闻风丧胆,拔腿开溜。这次沪市一个星期内跌去400多点,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一些股民生怕“银行生病,股市吃药”,取“惹不起,躲得起”之策,或许也是颇为要紧的一条。

      清查违规的入市资金,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措施,也是监管的题中应有之义。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潜在危害不可小视,通过杠杆效应,它能够迅速地吹胀资产价格大幅上扬的泡泡,一旦市场有了不利的风吹草动,信贷资金的收缩又会引起股票价格的大幅下挫。这样的教训在全球金融史上亦不乏先例。霍华德·M·瓦赫特尔在《梦想大道》一书中就这样写道:“从1837年金融危机开始到1929年大萧条,其间先后出现了数次重大金融问题,从维护资本市场长久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看,清查银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是金字塔式交易法。”瓦赫特尔说的金字塔式交易法,实际上就是指商业银行对经纪人的大量贷款助长的证券市场的繁荣,当银行从经纪人手中抽回贷款时,证券市场便发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未雨绸缪。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新兴+转轨”的市场说来,在这个问题上,当然更加不可掉以轻心。

      事情的复杂就在于,进入股市的违规资金,对其的甄别和清理,远不是“一碗清水看到底”那样容易。记得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当年就提出过,需要界定什么是违规。他认为,标准之一是要有利于银行风险的控制;二是要考虑到股票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股市将很难发展;三是如果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反而会加大银行的风险。因此,查违规资金不是不能查,关键是要看原来定的“规”,到底哪些是既有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又有利于股市的发展,而且还要为将来实现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留下足够的空间。 董辅礽还特别指出,股市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对证券市场的规范需要综合考虑,而且规范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条件与体制现状。此外,在出台相关措施时,要特别考虑到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当时的央行行长戴相龙在2002年说得更直截了当:长期以来,我们对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进行了检查。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也很难计算过多少钱违规进入了股市。现在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有些是不符合规定的,有些是违反规定的,有些在政策上还需要更加具体地作出规定。我们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通过金融市场的管理来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同时进行规范管理。这样做也是为了爱护和培育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戴相龙把这个问题说得“滴水不漏”。这些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谨慎,决不能视为“捣浆糊”。投鼠忌器。勇气和科学的结合,需要有高超的艺术。

      正是如此,这次对违规入市资金的清查,就非常强调“精确制导”。从相关媒体的报道中得知,这次违规资金入市的主要渠道是,信贷资金通过机构回购和拆借入市;许多公司通过银行承兑汇票与授信贷款方式;信贷资金通过个人贷款入市,等等。按理,只要“顺藤摸瓜”就是了。但事情却非人们想像的那么轻而易举。据说,有的银行界人士认为,对大中型企业的信贷资金进行监控较为困难,因为这些企业的资金往来数量巨大,银行从人力、物力上难以实施彻底的监控,而银行对优质大客户的青睐也方便了它们利用信贷资金炒股。对个人客户挪用信贷资金炒股,银行在监控方面也有苦衷,“客户通过伪造资金用途证明等手段,将信贷资金用于炒股,银行事实上无法完全防范”。“精确制导”的难度不小,是否意味此次清查会“认认真真走过场”呢?需要拭目以待。,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次监管部门特别强调,“在风险处置和资产清收过程中,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风险发生负有责任的人员,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依法落实问责制。”监管层的态度是“将执行全面彻底的清理与检查,并加大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亦即是说,对违规入市资金的清查,除了要处罚当事者外,银行也脱不了干系。银行也要对违规入市资金的风险负责,这种“精确制导”,我以为是前所未有的。

      银行负责对入市资金的合规与否把关,并不折不扣地予以“问责”。这一条一体遵行了,“银行生病,股市吃药”的怪事,就会越来越少;因为清查有成绩进而“邀功”的怪事,也会越来越少了。